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能源主權、能源安全與中國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3:29  


 
  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能源之路的得與失

  中國維護海外能源安全方面經驗和教訓兼有,中國在發展與能源豐富國家的關係、在國際能源外交格局中開創新局面、維護中國海外能源安全方面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一)伴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能源問題日益突出。2005年中國石油產量為1.82億噸,為世界第9位,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25億噸,為世界第12位。但中國能源消費主體仍是煤炭,占67%。如果算上煤炭比例,中國的能源自給率實際為94%[25]。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如果在國內外綜合採取諸多措施,中國依然可以降低能源國際依存度,能源自給尚可維持。但今後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加速,中國的能源需求繼續增加,能源短缺問題特別是石油短缺問題將進一步突出。概括說中國的石油問題有三句話。第一,我們買不買得起這個油?第二,我們買不買得到?第三,運不運得回?中國現在需要的油89%是外國的油輪運的,11%才是我們自己的油輪,為了保障油運,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海軍,而且是遠洋。[26]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實質上是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安全問題,是對油氣等相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剛性上升而供給嚴重不足引發的結構性矛盾。可以說,中國的石油安全形勢非常嚴峻。1995年到2005年,中國石油年消費量年均增長5.25%,同期國內石油產量增速緩慢,對外石油需求增長迅速。2003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7]。2005年石油消費量超過3.27億噸,進口原油1.47億噸,對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關。2007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預計超過4億噸,2010年將進一步超過5億噸。如果屆時國內石油供應能力保持在1.8到2億噸,則屆時中國的石油供需缺口達3億噸,當年石油國際依存度超過60%(24)[28]。原石油部長王濤曾特別強調自力更生思想的重要性,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他說,從保證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國的石油國際依存度太高、風險很大,應把國際依存度保持在25%以內為宜[29]。但中國石油國際需求相比美國仍有很大距離,據預測,2030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才相當於美國2000年的進口水平。

  (二)中國在維護石油安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的確有一些深刻的教訓需要吸取。第一,在一定時期內曾忽視了立足國內、居安思危的指導原則,造成關鍵時刻臨急被動。上世紀60年代,中國實現石油自給,1978年中國石油產量突破1億噸,並使中國石油自給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後,中國自身的石油產量逐步無法滿足中國發展的需要,重新成為石油進口國。在上世紀90年代直到2001年,國際石油價格長期徘徊在8-15美元每桶之間,即使是2003年美國打擊伊拉克之前,國際石油價格依然為22美元每桶。國際油價低廉,給中國即時購買提供了諸多便利。但也正式這一時期,中國對及早和趁機大規模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估計不足,對戰略石油儲備計劃長期猶豫不決[30];同時沒有考慮到居安思危,忽視了當初立足自力更生、支撑發展的寶貴經驗,國內石油勘探和開發投入與力度不足,減弱了國內因素的重要支撑作用,對國際石油的即時依賴非常嚴重,沒有做到“家有存糧,心中不慌”。而一旦國際形勢突變為主要誘因導致國際油價急速上升,從2003年至2005,從22美元每桶攀升到70多美元每桶,只用了2年多的時間。中國海外石油進口局面即刻面臨相當被動,不僅被迫在油價高位購買額外支出幾倍的巨額資金,即便如此高價卻難以及時足量購得石油,四面找油卻一時難以如願。戰略賣家和投機商以及西方大國聯手興風作浪,抬高價格從中賺取巨額差價,並大肆渲染“中國石油威脅論”,給中國經濟、安全和對外工作造成重大損失和被動。第二,必須有戰略判斷和主見,注意臨急不亂、冷靜尋找介入時機,切忌跟風上當。日前中國只有不到7天的戰略石油儲備,國內資產能力不足,無法參與國際石油定價機制,只能被動接受,而一旦與中國有關的戰事發生,國際石油供應來源、供應通道所受到的打擊和鉗制更是不堪設想。在如此的高價位,中國如臨急處置不當、四處高價購買,正好是火上澆油,落入國外的預設陷阱。應該吸取教訓加速進行石油戰略轉型、立足國內勘探開發,推進節能和開發新能源,改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

  (三)戰略石油儲備和運輸通道建設方面仍有需要改進之處。1994年,國內就有學者提出中國應該充分利用國際石油價格低廉的有利形勢,建設戰略石油儲備。之後,中國更多研究人員大力呼籲,但中國真正開始戰略石油儲備庫建設是2004年,前後經歷了10年時間。即便在決定開工建設之後,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建設步伐也非常緩慢,2006年8月才開始向鎮海石油基地注油。特別是在選址方面存在一些戰略不足,第一期4個庫址全部在東部沿海,雖然充分考慮了東部經濟發展方面的便利,卻忽視了戰時的軍事戰略安全,很容易被海外力量所輕易摧毀[31]。這樣的戰略石油儲備脆弱性非常明顯。另外,以往的能源項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較少考慮到本地區的長遠發展和地區關係,缺乏全局性規劃分析。並曾錯失機遇,而出現變數時卻時常應對不力。在國際油價低位運行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國曾經急於向中國出口石油,賺取資金,而中國許多公司當時對近距離的俄羅斯和中亞的油氣並不感興趣,忽視了俄羅斯的這一願望[32]。而油價高位時,中國急於從俄羅斯的遠東和中亞獲取石油,但俄羅斯卻對中國充滿戒心,也抓住了國際油價高位和中國不計代價急於購買的心態,對中國能源計劃進行大幅度牽制。

  (四)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國際油氣資源,切不能忽視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的認真調研,不能忽視影響油氣資源的各種因素。第一,中國與能源蘊藏豐富國家的能源貿易合作順利發展。2001年到2005年中國從拉美國家的石油進口量增長到418萬噸,增長21倍。2005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3487萬噸,非洲石油在中國石油進口中的比例上升到30%。2006年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7432萬噸,占中國石油總進口量的51%,沙特、伊朗、阿曼、蘇丹、也門等國依次為中國的石油供應大國。在中亞,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能源合作也進展良好。第二,中國與有關國家的能源合作存在衆多變數和牽制。如能源供應國的政治不穩定、法律不健全、腐敗盛行、大國插手、安全通道風險、海外軍事力量保護缺乏、距離遙遠以及國際輿論炒作等因素。未來國際石油戰略格局很可能呈現美國主導,歐佩克、俄羅斯、非洲等產油區各分天下的局面。中國要爭奪現有石油資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沙特和科威特的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基本不對外開放,中國介入其上游產業受到限制[33]。俄羅斯對中亞產油國的控制比較牢固,中國的介入不能不面對俄羅斯的戒心。非洲對外開放的程度、國家安全狀況各不相同,中國在非洲油氣開發中具有自身優勢,但仍然受到西方公司的激烈競爭。美國在石油安全方面對中國的戒心非常嚴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這一點。戰時美國還可以通過控制中東石油和石油通道來對中國進行制裁和封鎖。中國的石油國際依存度非常高但卻缺乏定價權,亞太地區原油需求增長趨勢成為衆多的炒家和金融家的目標,他們往往在高位儲備石油是本輪油價高漲的主要因素,但因中國尚未參與國際石油期貨交易,往往成為其炒作目標和工具[34]。第三,中國從俄羅斯和歐亞地區進口石油仍面臨著許多風險和變數,需要慎重對待。中俄能源合作經歷了10多年,在中國多元化對外能源戰略中,俄羅斯和中亞一直是戰略重點。近年來儘管取得一些進展,但在爭取更多和更加長期安全穩定的石油供應問題上,進展比較緩慢。況且俄羅斯的法律法規經常發生變故和調整,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據預測,今後10-20年內,即便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的能源合作進展順利,其對中國石油安全的貢獻也只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8-17%[35]。在與中國的石油合作中,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國家插手後,俄羅斯經常表現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朝三暮四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