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改革開放30年:可樂叩門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7:26  


 
  現在看來,這些做法都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而這一步步從新奇到接受的過程,也正是國人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

  1981年4月,試運行一周的可口可樂瓶裝廠正式投產。別看這家灌裝廠掛著“洋牌子”,卻是一家純純粹粹的中資企業,每年花30萬美元購買可口可樂的濃縮汁,進行加工生產。“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大陸是引進外資的開端。”佟志廣回憶說,“但是,最初可口可樂是完完全全以內資企業的形式運作的。真正引進外資?這在當年還不敢想。”

  開業當天,馬丁從美國專程飛來參加了開幕式,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第一家廠正式開張了。

  第一次險被“叫停”

  1980年,21歲的插隊知青張壽君從順義返城後,回到展覽路街道。不久後,他從社會招工的途徑被可口可樂選中了。 

  一開始,張壽君還嫌五裏店的廠址離家太遠,不願去,等去廠裏轉悠了一圈後,他立刻就決定去可口可樂上班。“一進廠,看到給新工人培訓的都是外國人,美國的、澳大利亞的、日本的。”張壽君回憶說,回家後,向家人一說這種情況,大家都覺得挺高興,畢竟當時在北京能跟外國人打交道的工作並不多。“改革開放了,多接觸些老外,應該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吧。”

  上班不久,張壽君就嘗到了在可口可樂上班的甜頭。張壽君的工作是“配糖漿”,也就是在美國進口的可樂濃縮液里加糖加水。每天的工作很輕鬆,和其他國有企業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早晨8點半上班,11點多吃中午飯,下午1點半上班,5點就能下班了。不過,可口可樂的工資可要比一般國企高出一大截。當時,每個月的收入能有50多塊,比同級的國企工人高出近10塊錢。

  更讓張壽君高興的是,他很快就感覺到了可口可樂的“優越性”。當時,在市面上根本買不到的可口可樂是最體面的禮物,能夠喝到這種帶點藥味的洋飲料也是一種被追捧的時尚。在可口可樂公司工作,就能夠買到廠裏內銷的可樂。這樣一來,不管家裏遇到點什麼求人的難事,只要可樂一出手,事情就好辦了。他儼然成了親戚朋友眼中的“大能人”。

  “當時我們覺得工作清閒,主要是因為可口可樂的產量不大。”張壽君告訴記者,剛工作的幾年裏,每年的產量也就在30萬—40萬箱左右。一年中還被分成淡季和旺季,淡季時候的工作更是清閒。

  對此,張壽君也許只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事實上,可口可樂廠子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一度面臨著還沒開工就要停產的窘境。

  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的事發生以後,一位老同志發話了:“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他同時要求,負責引進可口可樂的中糧一定要對此做出解釋。

  為此,中糧公司專門寫了報告,闡述了以下5點理由:

  一、可口可樂是飲料,有名氣是因為銷售的成功。特別是美國人到世界各地都喝這種東西,改革開放外國人來得多了,成為一種必備的飲料,我們應該滿足這種需要。

  二、可口可樂裏用了我們中國的桂油。有中國的成分在裏面。

  三、我們尚未掌握軟飲料生產裝罐、裝瓶技術,引進這套設施,有助於技術進步。

  四、我們每年花30萬美元買濃縮汁,但是我們的利潤要比這30萬美元多出2到3倍。

  五、我們僅限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不在其他地方設廠,也是對其有控制的。國家在政策上規定,可口可樂生產量不能超過我國飲料總產量的5%、建廠前必須辦理審批手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