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張藝謀電影中的游民意識

http://www.CRNTT.com   2009-02-08 06:39:00  


2008年9月29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圖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出席表彰大會。
  中評社北京2月6日訊/騰訊網日前刊載崔衛平文章“張藝謀電影中的游民意識” ,文章如下:
   
  一 何為游民
   
  王學泰先生1999年出版《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書,李慎之先生為其作序,稱其為“發現另一個中國”,即在中國主流社會及文化之外,挖掘出一個隱形社會及其文化形態——“游民”與“游民文化”。儘管此前較少為研究家所重視,但是這個視野中的凡舉種種,實際上構成了中國社會文化的某些結構性力量,尤其是社會處於變動、震蕩時期,這種游民文化更是發揮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社會失序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同時又促進、催化了某種脫序和失範。李慎之先生不無憂慮地指出:“它蘊藏著中國兩三千歷史所謂一治一亂的謎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還指向中國未來歷史走向的謎底”。

  何為“游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游民”首先是“流民”,王家範先生對於“流民”所下的定義是:“脫離社會整合,喪失其原有的職業社會角色,游離於法定的戶籍管理之外的人口”。在中國古代社會,流民主要是由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造成。江立華、孫洪濤所著《中國流民史》一書中,概括流民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自發性與無序性;二、其主體是“民”,主要是“農民”;三,過渡性和暫時性,即早晚會結束流浪生活,定居某地,重新獲得正當的生產和生活手段。正是在後一點上,可以將“流民”與“游民”區別開來。與遲早歸田的流散農民不一樣,“游民”並不依賴土地而生存,他們可能從事別的職業比如手工業,當然也可能游手好閑,都屬於“不事農耕者”。池子華先生在《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一書中這樣區分:“流民可以說是游民的前身,其轉化的條件是流民沒有尋到營生的門徑。”

  然而即使能够“自食其力”,也沒有給游民帶來更好的社會信譽。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務農”始終被看作是正統和正當的。從先秦法家開始,正統社會對於不務農事的“游食者”,採取的是十分不信任的防範態度,將其視作一個不穩定和危險的因素。比較鎖定於土地之上的農民,管理這些見多識廣、相對獨立的人們,難度肯定要大得多。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則幹脆下令: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游民,則逮捕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