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2009:“胡馬會”或是美好願景

http://www.CRNTT.com   2009-02-12 09:04:51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對兩岸來說,協議名稱是什麽幷不重要,但如果“臺灣意識”重新高漲,那麽恐怕對臺灣來說“什麽名稱都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分期付款”的漸進模式雖顯然較“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更高,但因此所拖緩的“信心建立”進程,也無疑又將埋下新的變數。

  章念馳:簽訂更緊密的兩岸經貿協議,是全球經濟危機下臺灣現實的需要,但臺灣又不樂意與港澳一樣與祖國大陸簽訂CEPA,避免成爲“中國的一個特區”,避免“矮化”,這種矛盾複雜的鴕鳥心理,正是臺灣當局目前最辛苦的心理掙扎。

  海協會與海基會將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嗎?

  2009年的兩岸交流程度勢必將更進一大步,與此同時,接觸增加也必將同時帶來更多的問題(或衝突),致使“陳江會”非但得相對應地提升討論頻率與議題廣度,兩岸之間能否互設代表機構,以便于更實時地交換意見,既值得預期,也有極高的實質必要性。

  邵宗海:嚴格來說,這是個舊話題,但在兩岸新形勢下,這却是個新的期待。

  大陸應該是一直以樂觀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的。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就曾表示:兩會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是努力方向。不過,臺灣以往總是有所保留。

  照理來說,海基、海協兩會“是一座橋,不是一堵墻”。臺灣的看法確是比較保守,它的考慮主要是,目前兩會的業務處理尚未發展到必須到對岸去設立“代表處”的境界,所以在沒有特別需求的前提下,去創議或呼應兩會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似有畫蛇添足之感。

  但是,當“間接航行”必須進展到兩岸“直航”後,兩會目前協商的機制,可能也要發展到經常當面溝通,以真正應對兩岸交流而衍生的龐大且複雜的責任,因此互設辦事處已經到了必須整體考慮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兩會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如果運作良好,不但可奠定兩岸互信基礎,幷能建立通暢的兩岸溝通管道。會不會進而形成今後兩岸政治性議題預備 性磋商的平臺角色,實在值得兩岸當局的進一步思考。所以,兩會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已經不是“可不可行”的問題,而是“什麽時候”的考慮了。

  曹小衡: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兩岸互設代表機構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理由有三:第一,兩岸關係的快速升溫,衍生出許多技術性的、執行層面的 問題需要兩會及時溝通;第二,兩岸人員、經濟方面的大量交往需要兩岸有常設機構幫助隨時解决一些日常問題,做一些應急處理,需要有這樣一個有官方授權的機 構;第三,雙方從事兩岸工作的人員應相互有更爲深入的近距離地瞭解和觀察對方的政治、經濟、社會的機會,以便更好地爲兩岸人民服務。

  我個人認爲,兩會互設代表機構的主動權在臺灣方面,大陸方面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