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上海戶籍改革:僅試行三年給人想像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如果上海的新政推進一步,規定持就業經商類居住證的常住人口在10年或者15年後可以轉爲上海戶籍,就可以稱作真正意義上的“戶籍制度改革”。

  撰稿•汪 偉(記者)

  雖然被媒體高調宣布爲“戶籍新政”,新政策帶來的喧鬧和欣喜很快就過去了。等待了很久的人們發現,落戶上海的門檻還是有些高:累計居住7年、繳納社保7年、所得稅繳稅記錄、中級以上職稱且沒有不良記錄。這些條件必須同時具備。440萬持居住證生活在上海的人們中,能够攀上這道門檻的人,有多少人呢?

  上海居住證分成人才、經商就業和投靠親友三類。轉戶籍條件出臺後,專家普遍認爲,這道落戶的“窄門”幾乎專門是爲那些持“人才類居住證”的常住人口貼身定做的。據上海市人事局公布資料,2007年上海市人才居住證共發證131517人(包括新辦和續辦),加上少數持有3年期和5年期人才居住證的人士,這類人士的總數不超過20萬人。也就是說,只有4%左右的居住證持有者可能入圍轉戶籍。

  “新政”的目標之一是 “變指標管理爲條件管理”,但上海仍將對每年入籍人口實施“總量控制”,入圍的人們只能“排隊輪候”,何時最終入籍,仍然取决于每年指標的多少。

  皆大歡喜的局面雖然沒有出現,上海的一小步仍然得到了本地學者的首肯。上海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表示,明確了落戶條件,就打開了一條公開的通道,人們將有明確而穩定的預期。對那些重視上海戶口而只能拿到居住證的人——尤其是每年數以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新政尤其有吸引力。長期而言,對穩定和吸引人才,也將不無助益。

  上海的難題

  用“指標管理、總量控制”來形容當前上海的戶籍制度,可謂最恰當不過。然而,這個事實幷非由來如此。連續不斷的移民曾經是這個城市成長的最大動力。上海開埠之前,僅有人口20萬餘,開埠和戰亂導致人口急劇膨脹,至1910年,僅生活在這裏的中國人就已經突破100萬。這個人口急速膨脹的過程一直延續至1949年。這一年,上海總人口接近503萬,成爲中國第一大城市。

  出生地統計能够顯示移民城市的特色。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左學金說,到1947年爲止,85%以上的上海人出生在外省市。移民源源不斷進入上海,流動不僅是地域性的,也讓那些能力出衆者有機會躋身更高的社會階層。只有從生存競爭中勝出,才能在城市中站穩脚跟。這保證了上海歷史上持續的經濟活力。

  所謂的戶籍制度是1949年之後的10年時間裏陸續成形的。這幷非什麽地方特色,而是中央政府源源不斷出臺的政治經濟方針中最深謀遠慮的政策之一。1951年,中國統一了城市戶口管理制度;1955年,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戶口登記,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公布了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由此確立起來的是城鄉二元的社會管理體系。

  1949到1958年的這10年成了人口流動最後的狂歡,上海淨增人口247萬人以上,加之江蘇省10個縣于1958年劃歸上海,全市人口在1959年突破了1000萬。自由流動和人口激增的歷史至此戛然而止。在此後30年裏,上海只經歷了一次人口激增的時期。由于知青回遷和生育高峰等因素,上海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攀至1200萬以上。“指標控制”成了大城市裏延續至今的通行做法。1958年到1988年這30年裏,上海每年新增的戶口指標不到1萬人。對一個千萬人口的城市而言,這個數字顯得微不足道。1988年之後又過了20年,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戶籍人口1371.04萬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