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讓農民在新醫改中受益最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4-09 10:47:13  


農民群體得到醫療衛生保障,方能展示國家的整體進步。
  中評社北京4月9日訊/《南方日報》今天發表評論員文章“讓農民在新醫改中受益最大”。文章表示:“ 農村衛生保障制度關乎9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這一龐大群體的健康得不到保證,一定程度來說就談不上國人整體水平的健康。”文章内容如下:
 
  繼新醫改方案公布後,國務院又公布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實施方案涉及了五項重點改革,試圖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政府管理等方式,彌補過去醫療服務的供方及需方的短板。這五項重點改革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當推“支持邊遠地區村衛生室建設,三年內實現全國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這些明令要求,令關心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的人們感到了些許欣慰。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諸如此類的“因病返貧”的民謠,以及“因病致貧”的種種現實,道出了農民在看病問題上承受著怎樣的生理、心理和經濟負擔。嚴格地說,城市的“看病難、看病貴”,與農村的同類問題存在著本質區別。城市的所謂“難”是相對的難,難在人們只是有一點兒小毛病也要蜂擁到大醫院去。這當然不能責怪患者,因為好的設備、技藝精湛的醫生都過於集中在大醫院,難免讓人對社區醫院不够放心。農村的看病難則是真難,難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在一些地方幹脆就是“缺席”。統計數據說,城市占據了80%的醫療資源,而農村僅占20%。反觀人口呢?衆所周知,我國13億人口中的9億,是農民!更不要說,在硬件設施已然嚴重倒掛的背後,還有農村基層醫務人員的整體醫療水平仍然停留在很低的層面。 

  無論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看病難、看病貴”,追溯其產生根源,都有主導思想和體制的問題。諸如“以藥養醫”,允許醫院進行醫療器械、藥物的加價等等,就使醫療這一原本的“公益性”事業流露出“市場化”的取向。現在,新醫改方案首次明確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體現了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的價值取向,那就是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按照《重點實施方案》,今年就將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再支持改擴建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每個縣1-3所。與此同時,用3年時間,分別為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培訓醫療衛生人員36萬人次、137萬人次。從新醫改方案本身來看,全社會都將為之受益,而受益最大的應該是農民。無論如何,也該讓農民在新醫改中受益最大。當新醫改方案的確把農民擺到重要位置上時,沒有理由不為之鼓與呼了。 

  農村衛生保障制度關乎9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這一龐大群體的健康得不到保證,一定程度來說就談不上國人整體水平的健康。并且,解決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問題。然而,新醫改方案以及近期重點實施方案的公布,應該說還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9億農民在新醫改中究竟能够受益幾何,新醫改方案勾勒出的幅幅振奮人心的藍圖能否不打折扣地落實到農民頭上,還需要我們予以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