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蔡英文做了錯誤示範

http://www.CRNTT.com   2009-06-25 11:47:00  


蔡英文本可以做出更好的示範
  中評社台北6月25日訊/《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其實,蔡英文可以做得更不一樣”。作者表示:蔡英文“從政時間不長,未沾染太多政治惡習,而且也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如果她能創造出一個典範,一種新的政治語言、新的政治文化的典範,她的貢獻將遠大於打贏一場選戰。”“可惜,她做了一次錯誤示範。”
 
  蔡英文有個本領:她可以把一件很簡單的事,講得很複雜;很複雜的事講得很深奧,讓人聽得似懂非懂。 

  舉個簡單例子:別人批評她是“暴力小英”,她不但不以為然,還替暴力下了這樣的定義:“肢體衝突不是暴力”,“馬英九逼人民走上街頭才是最大的暴力”。這樣的定義,能說她錯嗎?好像不能;但能同意她嗎?好像也很難。這就是她的本領,修辭的本領。 

  而且,她也很懂得先發制人:聲援陳水扁的連署行動還沒正式展開,但她已提前警告藍營的人:“不要沒有格調到要試圖抹黑這件事”;又例如,她召開“民間國是會議”時,雖然邀了馬英九參加,但也事前提出警告:“如果他不來參加,就是拒絕傾聽人民的聲音”。就好像戲還沒上演,導戲編戲的人,卻已經自己先寫好了戲評。 

  再比方說,別人批評她連署救扁是干預司法,她也很不屑地回應:“連署是在提醒司法機關”,“那些搞不懂司法審判實體與程序的人,要好好檢討一下”,別人定義是“干預”,她卻定義是“提醒”。 

  也就是說,不論她做什麼或說什麼,她都是站在知識的高度,也站在道德的高度,所以讓她很難容得下別人對她說三道四;她不但是惡聲至必反之,而且反之又必出之以類似“沒有格調”、“沒有見識”這種絕對排他性的語言。 

  但過去她祇罵藍營政客,最近卻把矛頭轉向了媒體,而且遣詞用字之重十分罕見,完全不像“蔡氏風格”。任何政治人物一旦以媒體為敵,都不能以小事視之,何況是蔡英文? 

  為什麼?媒體對政治人物一向是雞蛋裡挑骨頭,政治人物祇要犯了一點錯誤,在記者筆下通常都會被倍數放大,唯獨對蔡英文,媒體卻一向是倍數縮小。 

  舉例說,她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主導生技產業,“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就是由她一手催生,但她剛卸任副院長,就擔任宇昌生技的負責人,而且還接受國發基金的鉅額投資;換了是其他人,這種事早就被媒體炒翻了天,當事人也會被罵到臭頭,但媒體對蔡英文卻是輕描淡寫幾筆,就輕輕放過。 

  她當民進黨黨主席後,因為她沒有歷史的包袱,人際的糾纏,以及利益的牽扯,媒體對她更是期許愛護有加;沒想到結果卻是“真心換絕情”。 

  看看她是怎麼罵媒體的吧:“中時對民進黨下屆黨主席選舉及黨內生態的報導,刻意炒作,製造黨內紛爭,損害民進黨形象”,“中時對於民進黨提出的政策以及對馬政府提出的批判,刻意不報導,反而將民進黨的小問題無限上綱,極盡分化之能事”,“中時記者以後可以不用來民進黨中央採訪,直接抄《中央社》還比較正確”。 

  罵得夠狠也夠毒了吧?但罵得有道理嗎?套句蔡英文自己的話,這樣罵人是“沒有格調”,也“沒有見識”,是在“試圖抹黑”。 

  難道民進黨內部有紛爭是假的?黨主席選舉是小問題?媒體報導就是炒作、製造紛爭?媒體批判就是無限上綱、極盡分化之能事?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蔡英文天天罵國民黨、馬政府,豈不也要被人扣上同樣的罪名? 

  陳水扁曾說蔡英文很像馬英九,這句話可以正反兩面來看;正面來看,蔡、馬二人都是知識型的政治人物,也都是稟性善良的“好人”;台灣政治過去廿年,被一些稟性不良的人搞得烏煙瘴氣,現在換了兩個“好人”當道,許多人都期盼他們,能從基本的政治語言做起,能試圖做一些改革政治文化的努力,比方說,不再扣人帽子、貼人標籤,不再搞仇恨政治那一套等等。 

  尤其是蔡英文,她從政時間不長,未沾染太多政治惡習,而且也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如果她能創造出一個典範,一種新的政治語言、新的政治文化的典範,她的貢獻將遠大於打贏一場選戰。現在她當黨主席,雖然有些話不得不言,但以她的知識條件,以她的修辭本領,其實,她可以做得更不一樣;比方說,怎樣與媒體互動,就可以是個不一樣的例子;可惜,她做了一次錯誤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