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油價重要 但定價機制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09-07-13 11:36:18  


定價機制應該讓大衆明瞭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訊/月份一頭一尾,中國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引發不少質疑。官方解釋除了“與國際接軌”之外,並無特別新意。但隨即有學者指出,目前北京地區的油價,剔除稅收後的價格約為4.08元,而美國新澤西州目前每升油價約4.56元,剔除稅收後價格為3.64元。一時間,中國油價高於美國的說法不脛而走。

  不過,中石化似乎對於公眾的質疑和憤怒並不在意,而堅稱“國內油價仍低於美國”。根據中石化相關人士提供的數據,7月6日按照當天匯率折算,美國不含稅的汽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每升3.99元。而7月6日中國90號汽油的最高零售價為7543.67 元/噸,其中包含了增值稅1096.09元/噸、消費稅1388元/噸、城建等稅收248.409元/噸。最終,不含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該人士還指出,輿論關於國內油價比美國高的觀點,相當一部分是以北京油價作為依據,且是含稅油價,故不能代表國內油價的真實水平。

  東方早報發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李華芳文章稱,這種辯解是毫無道理的。即便不含稅的美國汽油價格略低於中國又如何呢?消費者購買時候所要承受的是含稅價格,而這個價格,中國的北京是高於美國的新澤西州的。這不過是一個事實描述而已。將計算方式調整一下,得出稅前油價仍低於美國。根據騰訊網隨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石化的這種計算方式遭到了90%以上參與調查者的反對,也表明消費者心裡自有一杆秤。

  文章表示,價格高低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因為價格隨時會變化。如果是一個有效的市場定價模式,那麼在供過於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下跌;而在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上漲。這是市場規律,消費者作為市場供求中的一方,自然也認這個道理。

  這也導致在中美之間比較油價意義不大,因為成品油在中國和美國是不同的產品,兩者的定價機制也完全不同。在中國,成品油價格一直採用政府指導價格,由發改委進行指導和確認,實際上就是確定價格。這樣在終端表現的零售價格並不能完全反映生產銷售各環節的成本和收益結構,同時也無法體現市場的供求關係。例如,就在發改委決定上調成品油價格之際,成都、昆明、南昌、合肥、浙江、福州等地均出現了每噸200元至500元的跌幅,重慶的汽油價最多甚至降了500元/噸,幾乎抵消了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時600元/噸的漲幅。這也說明此次調價完全沒有反映出市場的真實需求。而美國的油價則是市場供求決定的,並沒有政府部門為此定價。所以,在不同的定價機制下比較兩者價格的高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文章指出,消費者之所以對每一次成品油調價都有這樣那樣的質疑,從來都是定價機制不透明造成的。以此次發改委調價為例,原本按照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應該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但什麼是適當利潤,卻從來沒有合理的解釋。而且這種定價機制下,已經保證了廠家立於不敗之地,因為扣除了加工成本、稅收之外,還要加上利潤,這就意味著企業是“不可能出現虧損的”。因此當我們頻頻聽到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喊冤說自己虧損的時候,沒有辦法不疑慮重重。

  目前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也說明了這一市場是處於行政壟斷之下,行政壟斷企業本質上沒有面向市場競爭,而發改委通過管制成品油價格的形式對消費者進行了剝奪。如果說,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還無法完全面向市場,由供求關係來決定價格。那麼是不是可以退一步,追求在目前的定價機制上做到進一步公開透明,讓消費者知道定價並不是暗箱操作,而是根據某一個定價公式計算而來的呢?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哪怕僅僅是對什麼是“適當利潤”做出相應的界定,也有助於緩解消費者的不滿情緒。

  決策者必須意識到漲價並不是導致民眾不滿的根本性原因,而是“不透明的漲價操作”導致了消費者的憤怒,因此治本之策是使得成品油定價機制進一步透明化,尤其是對“適當利潤”做出明確的界定,這恐怕要比花言巧語證明中國的油價沒有美國高要有效得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