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人民幣升值與“雙順差”何以並存

http://www.CRNTT.com   2009-11-05 10:06:25  


理解中國之謎的關鍵,就在於“超額貨幣需求”。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訊/中國的經濟運行呈現許多經典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這無一不是和貨幣供給量、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這三個變量相關。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發現,中國貨幣供給快速增長之時,並無嚴重的通貨膨脹,他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上海證券報發表浙江財經學院金融學院副教授丁騁騁博士文章表示,“中國之謎”主要源於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複雜國情,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那麼大、那麼多的差異,並不是用一種理論就能完全解釋得通的。宏觀經濟學本來就紛繁複雜,凱恩斯主義僅是其中一個學派。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極速貨幣化條件下,貨幣主義或許是更好的理論工具。

  1997年之後,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兩部門問題”:一個是一般競爭性產品部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需求約束”,呈現持續的通貨緊縮態勢;另一個是具有壟斷性質或產品需求剛性的部門,它貨幣化的“商品”主要在包括住房、醫療、教育、電訊、水電燃料以及金融產品等,由於被完全壟斷在政府手中,因此它最大問題是“供給約束”,基本呈現持續價格上漲態勢。

  兩部門的存在,導致了“超額貨幣需求”:一方面傳統商品市場產能過剩,通貨緊縮的壓力導致貨幣實際購買力上升,居民交易性貨幣需求持續上升;另一方面,由於資產市場價格不斷膨脹,導致居民資產性貨幣需求也不斷增加。而房地產市場價格不斷上漲近似泡沫的情況下,會引起類似凱恩斯理論中的“流動性陷阱”:公眾都預期資產價格過高、存在泡沫,投資者都持幣觀望,不敢購買,造成貨幣需求彈性無限大。

  所以,儘管這些年貨幣投放很多,但增發貨幣被稀釋到了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及相關市場“新產品”部門,因此中國沒有出現預期的通貨膨脹。這就是“中國之謎”的原因所在。而在人民幣大幅升值情況下,中國國際收支順差仍未縮減,原因也在於貨幣需求問題。

  根據貨幣分析法,一國的國際收支實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果一國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那麼會導致該國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就是國際收支逆差。所以貨幣分析法的一個重要政策主張是:在國際收支赤字時實行貨幣貶值,以提高貨幣需求,改善國際收支。如果這種貶值同時伴隨著信貸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還會惡化。相反,一國存在國際收支盈餘,本幣升值也不一定能降低國際收支順差。如果本幣升值引起貨幣需求上升,或者貨幣供給下降,也可能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貨幣需求。

  然而眾多研究表明,匯率波動與貨幣需求的關係並不明確。匯率變動通過替代效應、財富效應兩種途徑影響貨幣需求。當本幣升值並還有進一步升值預期時,本國居民持有本幣的預期收益增加,會增加國內貨幣需求;本幣升值會增加本國居民持有的國內資產價值,為保證國內外資產的比例,會增持國外資產(包括貨幣),減少對本國資產(貨幣)的需求。同時,本幣升值使得國外商品相比國內商品價格下降,本國居民進而會調整資產組合,增加對國外商品(包括貨幣)的需求,這也可以稱之為資產組合調整效應。

  文章稱,中國人民幣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大幅度升值,但國際收支順差並沒有得到遏制,反而不斷上升,這只能從貨幣論這個視角才能得到解釋。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國內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長期化,國內外貨幣需求因此大增,國外投機性熱錢大量流入中國。同時由於貨幣大量被吸收到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及其他“資本品市場”,這些領域持續的價格上漲,加劇了國外投資者對中國的進一步貨幣需求。再有,中央銀行的衝銷操作,有效地控制了國際收支順差所導致的貨幣供應量的過快增長。根據國際收支的等式,人民幣升值引起實際貨幣需求的上升,國際收支順差所以沒有縮小。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呈現那麼多謎團,其實質是同一個問題,可能都來自貨幣領域。而理解中國之謎的關鍵,就在於“超額貨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