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李鐵:中國學術投機“進軍”國際市場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12 11:26:55 |
井岡山大學的SCI英雄們 2009年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分卷(被SCI收錄)在其網站上公布,中國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講師鐘華、工學院講師劉濤,兩年內在該刊物發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銷,並將該校列入黑名單。文章還表示,調查工作仍在繼續,問題論文數量可能繼續攀升。一次撤銷70篇論文,在國際科技期刊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 造假是硬傷,鐵板釘釘,被抓住了也無話可說,然而,由井岡山大學事件而暴露出的另外一些為發SCI文章而鑽空子、投機取巧的做法也同樣值得關注。 此次被揭露論文造假的講師劉濤,原本專業是工科,為什麼去化學期刊上發表文章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投機取巧,這樣搞很容易發論文,而且算SCI成果,在中國的學術行政化體系中,這可以用來賺獎金、評職稱。 據方舟子介紹,即使不造假,這樣的文章也很容易弄。《晶體學報》E分卷其實只是一個小分子晶體數據庫,在那裡發的“論文”一篇只有一頁,只是一篇實驗記錄,一般提交兩三周後就能發表,門檻很低。斯派克教授證實:“目前,研究者完全有可能在一天之內完成收集衍射數據、解析並細化晶體結構,然後將相關數據發給《晶體學報》E分卷發表。”測一個新的小分子晶體結構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只是到後來,井岡山大學的兩位講師連這幾個小時都懶得花了,直接造假。 雖然這份期刊是屬於SCI收錄的範圍,但影響力微乎其微,2008年它的影響因子只有0.367(化學類平均影響因子在9左右,如果以影響因子來衡量,平均水平的一篇SCI論文就相當於250篇這種文章)。 很顯然,這樣的論文即使我們不說它是垃圾,其科學意義也微乎其微,很多科學家並不願意去做這樣的工作。但是對於學術行政化的中國“科學家”而言,這卻是一條捷徑,因為很多學校規定,發一篇SCI,算科研成果,有高額獎勵,且有晉升機會。井岡山大學規定的是一篇獎勵5000元,2007年,井岡山大學一共發表SCI論文144篇,其中116篇是出於這個《晶體學報》E分卷,其化工學院的教師幾乎人人都在上面發表過論文。該雜誌成了他們的一條財路。 造假的與投機的 想出這樣的財路並不是井岡山大學的SCI英雄們的專利,早在2005年,寧波大學理學院院長鄭岳青就被人發現用類似方式狂發SCI論文。他的簡歷顯示其發表的SCI論文高達130多篇。鄭院長發論文的方式,大多是通過同一模式給不同的金屬測序,測出一個,便可作為一個成果發表。而這些文章,多發在國外一些“影響因子”很低的刊物上,行內稱之為“鄭岳青現象”。 當然,還有更勤奮的。2004—2009年這5年間,黑龍江大學教授高山在《晶體學報》系列期刊上發表了279篇文章,平均不到一周就發一篇SCI文章,可謂神人! 高山教授自己認為,他沒有造假,這些論文完全是他辛苦得來的。也有人為高山辯護:“如果高山教授一沒有偽造數據,二沒有剽竊文章,三沒有一稿多投,那麼,高山教授就沒有錯誤。”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