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高盛的中國陰謀與暗算

http://www.CRNTT.com   2010-06-01 10:07:20  


 
  與政策打“埋伏”

  與許多金融巨頭一樣,高盛進入中國所瞄准的目標是盡可能地獲得中國企業的控制權,然而,由於中國許多行業和企業的股權都設定了最高的轉讓權限,因此,儘管外資投行機構手握巨資重金,最終還是英雄氣短。然而,這一看上去似乎無法跨越的政策難題在高盛手中已經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

  以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高盛高華證券公司為例,在這家合資證券公司中,高盛擁有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餘的67%。實際上,高華證券6個自然人出資8.04億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來源於高盛公司的商業貸款。通過如此巧妙的財務安排,高盛繞過“在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為33%”的相關規定,成為首家絕對控股中國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海外投行。從此高盛拿到了在中國證券市場承銷A股股票和從事B股交易的門票。

  幾乎同樣的手法在高盛收購河南雙匯集團時再度實施。河南雙匯由河南省漯河市政府、雙匯集團和海宇投資共同持股,在收購雙匯集團35.72%的股份時,高盛遭遇到了要約收購30%底線的難題;旋即,高盛糾集鼎輝中國成長基金Ⅱ、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聯合中標,最終稀釋了相關政策規定,緊接著,高盛又輕鬆購進了海宇投資25%的股份,最終拿下了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的控制權。問題的關鍵在於,高盛已持有中國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13%的股權,而雨潤恰恰是雙匯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這就意味著,作為同一個“東家”的高盛對這兩個企業進行整合後可以獨霸中國肉類加工業的江山。

   誘拐中國企業

  運用自己在國際金融界權威投行的地位,利用中國企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的弱點,通過信息披露、製造概念、誘人上當並從中獲利是高盛在中國最擅長的手法,而且屢試不敗。

  唱空中國銀行業並趁機殺入是高盛在中國走的一著險棋。在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稱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接近40%,是亞洲之最糟糕者。但結果是高盛等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在工商銀行上市,高盛就通過入股該行四年獲利近120億美元。

  在資源期貨市場精心設局與中國企業對賭是高盛頻繁玩弄的小把戲。在高盛新加坡傑潤公司的悉心指導下,中航油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大量賣出原油的看漲期權,之後又不斷補倉,在虧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2004年1月,中航油與交易對手高盛簽署了重組協議,根據協議,中航油在平倉後,買進了更大的賣出期權。但自2004年1月簽署重組協議至當年6月,油價並未如中航油預期下跌,反而一漲再漲。而在此期間,高盛則積極做多國際油價,結果在中航油巨虧40多億元而不得已進行公司債務重組時,傑潤公司居然以中航油的重要債權人之一出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