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是誰把富士康員工推下樓?

http://www.CRNTT.com   2010-06-12 10:26:31  


 
  把富士康員工推下樓的第一責任人,也許是西方企業的“品牌戰略”。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企業把利潤最大化,關閉了國內工廠,只經營品牌,而把加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也就是我們曾經歡呼跳躍的“產業轉移”。西方企業家算了一筆賬,經營品牌的利潤可以達到400%以上,而經營工廠的利潤最多只達到100%。

  2000年前後,在中國雇傭一個工人,每小時平均工資是87美分,而在美國、歐洲是10到18美元。讓資本家暗自興奮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加工廠“沒有工會、沒有罷工、沒有福利”,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

  比較一下蘋果和富士康的收益就知道,品牌戰略是怎樣壓榨中國工人的。去年蘋果的利潤率是27%,富士康的利潤率是4.3%。生產一台蘋果平板電腦iPad,平均成本為260美元左右,最低售價是499美元,最高售價為829美元,富士康的組裝費用是11.2美元。就是說,一台按最低價銷售的ipad,富士康的組裝費只占0.02%。組裝費的大頭被台灣老板拿走,實際留給中國工人的已經微不足道。也難怪,美國《時代》周刊去年把“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是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支撐著世界經濟走向復甦。

名牌崇拜值得省思

  西方企業的品牌戰略經營,把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擠到產業鏈的最低端。顯而易見的是,品牌戰略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拉大了國內的貧富差距,肥了老板,窮了工人。在世紀之交前後,西方有學者對品牌戰略的悲觀前景作了這樣的描述:“機器消失了,汽車生銹了,人死亡了,活著的只有品牌”。很多社會活動家、人權組織和學者起來反對“品牌戰略”,批評品牌戰略助長了消費主義,嚴重損害公民權利。

  但是在中國,品牌戰略帶來的負面影響遠未被人識破。中國的政商界把“一類企業做標準,二類企業做品牌,三類企業做產品”當作金科玉律;中國消費者追逐品牌的熱情高漲,以至於全球的知名企業都把最新產品率先拿到中國市場打撈第一桶金。象徵家世、財富、身份、地位、角色、權力、聲望、榮耀和社會關係的“面子觀”,正好和名牌戰略天然吻合,使得中國人對名牌的追逐近乎瘋狂,“牌子貨”成了見面禮,無論送禮還是自詡。西方的名牌汽車、名牌服裝、名牌手表、名牌拎包、名牌手機、名牌電腦,在中國市場的售價都比西方高,而這些產品卻多是“中國製造”,甚至出現了中國人到美國搶購名牌、“中國製造”回流到中國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