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山西王”閻錫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7-18 11:36:14  


 
  說好的不采納,說對的采納

  閻錫山受的是舊式教育,10年私塾形成了他的知識結構,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了他一生。成為政要後,他的大量講話中隨處可見四書五經的句子。他反複強調,“井田的經濟制度,傳賢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儒家的修身、自省在他的生活軌跡中歷歷可尋。

  在他的幕府裡,年長他17歲的趙戴文(字次隴)是民國時山西惟一可以與他相提並論的人物,曾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也曾任職蔣介石國民政府中樞——國府委員、內政部長、監察院長。然而不論他身在何處、官居幾品,始終是閻錫山的首席輔弼。趙對人說:“我與伯川君臣名分已定。”閻則說:“次隴與吾相交三十年,公私事件飽經波濤,雖有危及身家之慮,亦未嘗憂形於色。”

  為父守制期間,閻錫山曾給趙戴文寫信,提及為什麼要在父親的墓旁待上百多天:

  宅中一切房舍用物幾盡為先嚴生時所住用,觸目傷心,離宅居住稍可減少感痛。二十餘年從政非特無暇讀書,亦且無暇思過,每覺名牽物誘,應事接物常處於被動地位。向思欲成自由、自主、自動的生活,非痛加克伐割斷牽誘不可。然快刀利器惟智仁勇,山生來不足,只有求補之之一道。同聲相應,同性相輔,補之之法只有借他人之智仁勇,以補自己之不足。山欲於此守制期間,處於凄涼慘淡之境,痛思己過,加以克伐。

  閻錫山最願意與手下文士談的,是他一生奉行的“中”的哲學——

  中在哪裡?中就在事物之中。

  如何識得這個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便是中。

  如何掌握這個中?叩其兩端,而用其中。

  事物是發展的,變化的,中是不是變化的?事物是時變的,萬變的,中是不變的,但不能執中,要求時中。唯心偏,唯物也偏,摞了物的心,等於腐物的微菌。摞了心的物,就是毒害人的蛇蝎。咱不唯心,也不唯物,咱是唯中。

  1924年5月,到太原訪問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問閻錫山:東方文化是什麼?閻答:是中。泰戈爾問什麼是中?閻說,有“種子”的雞蛋的那“種子”即是“中”;宇宙、造化都把握了這個“中”。泰戈爾問:我們此行經上海、天津、北京,為什麼概見不到一點中道文化的痕跡?閻錫山說: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了,你們想要找,去鄉間還可以找到一點。

  跟幕僚開會,對他們的意見,閻總用兩句話回答,一句是“你說得好”,一句是“你說得對”。說好的不采納,說對的采納。時間長了手下才明白過來:原來,好並不等於對呀。

  閻錫山自有說法:對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對在不對的中間,不在不對的反面;不對的反面,還是個不對,不對與不對是相對的……偏與倚,過與不及,都是不對。唯中與對是絕對的。”

  “中”滲透此人骨髓,影響到方方面面,比如用人——閻錫山常說:“疑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心目中沒有一個好人,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一有機會就為自己圖謀私利,如不預為防範,小則營私舞弊,大則圖謀造反。因此他用種種手段使同人互相監視,甚至互相摩擦,由他操縱支配,無論遠近親友,都不例外。

  閻錫山的幕府中人基本上符合《閻伯川先生感想錄》中的用人之道,他的“知人善任”、“賞罰嚴明”、“先求諸己而後求諸人”,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各種人才。

  “聰聰明明的壞人,與糊糊塗塗的好人,皆不可使之任要職。”

  閻錫山身上既有傳統文化的烙印,有近代文明的影響,也有封建意識的遺傳基因。他的講話叫“訓話”,他看過的信批“上閱”,他親複的信批“上複”,他的手批稱“手諭”,冠之以天幹地支,這是所謂“申東手諭”、“壬寒手諭”的由來。

  他的迷信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內室常設香堂,剪子巷呂祖壇的扶乩生常被找來問福禍。抗戰前有一回迎接蔣介石到山西,在哪裡迎很費了一番周折:在運城(運成),那可不成,最後選在介休,讓老蔣休了才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