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國際化宏願背後的中國官場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09:21:06  


 
  “文化鋪張的場面美學”

  一個寂靜的山谷,一間始建時間相當於元代的修道院。登上油漆斑駁的樓梯,遊客會發現一台電視機孤零零地播著flash,講述13位修女饑荒年代在這裡收容逃荒者的故事。這是一處英國“景點”。

  “中國遊客覺得不可思議。”剛探訪過該景點的喻學才說,因為中國人看多了“大投入生產出的大文化”。動輒數個億投入旅遊文化項目,即使在一些貧困地區也不鮮見。河南鹿邑花2億為老子修明道宮和太清宮,安徽渦陽建一個老子騎青牛銅像就花了120萬。

  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吳祚來下定義為“文化鋪張的場面美學”:當代人有時想動用自己的財富與實力, 來打造場面宏大的古代文化價值。但人們看到的只是鋪張的建築樣式,絕非古老而永恒的核心價值理念。

  喻學才也有類似體會:就像京劇只有“一桌二椅”,舞台上東西越多,戲劇精神就越少,藝術也就越少。“何必要把真牛趕上舞台呢?”他認為,重視傳統文化並不一定要把漢唐建築都恢復起來,大興土木往往是最笨、最假、最勞民傷財的做法。

  陝西作家陳忠實在談到西安時曾說:歷史不應該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資本---有點可疑的資本。

  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表示,大家一擁而上爭奪名人故裡,充分說明我們的文化創造力嚴重不足。表面上看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實質上是文化自卑感的陰影。

  跟中國文化鋪張的“場面美學”形成最直接對比的,是剛剛游到上海世博會的丹麥“小美人魚”,個頭兒不到1.8米,卻被丹麥乃至全世界視作瑰寶。

  官員在政績壓力下的“偷懶心態”

  喻學才曾經為浙江某個國家級風景區做規劃,並根據景區特色作了宣傳主題曲。送給當地政府審閱時,正趕上主管官員從美國拉斯維加斯考察回來。“可以用拉斯維加斯的曲調嘛!”一句話搞得喻學才哭笑不得。根據他的觀察,照著西方的葫蘆在中國畫個瓢,似乎是不少地方官員在規劃和設計城市形象時普遍選取的“捷徑”。

  所以他樂觀地相信,一輪輪名人故裡爭奪戰或多或少會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不可回避的事實是,爭名分、攀祖宗的古人經濟和文化鋪張背後,不可或缺的仍然是領導意志。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認為,地方政府參與名人故裡之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可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二是借此提升本地知名度;三是通過對遺址和名人故裡的修整,優化當地環境。而這三個方面都是可被列入政績考核的指標。

  對於歷史資源的爭奪,表象上是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實質上反映了政府官員在政績和GDP的雙重壓力下,既缺乏創新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偷懶心態。裴鈺認為,破除“懶政思維”迫在眉睫。

  那麼,城市旅遊規劃到底要向傳統學什麼?

  “首先是多讀書,現在的不少地方官員學歷不低而文化不高。”一位參與多個城市旅遊規劃的文化學者如此評價。白居易營造廬山草堂,蘇東坡經營杭州西湖,柳宗元設計萬石亭,這些“開發者”本身就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

  當然,古人做這些設計開發,只圖風雅美名,並不關心投資效益,現在搞歷史資源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喻學才說,正因如此,才要求政府領導者更精准地確定城市形象和城市定位。

  旅遊開發的同時不能忽視遺產保護。瑞典歷史學教授巴克特曼說,歐洲爭名人故裡的風氣也很嚴重。瑞典有38個地方掛著“諾貝爾故居”、“諾貝爾小屋”、“諾貝爾學堂”等招牌;法國巴黎有三處巴黎公社社員墻;在德國,歌德有兩個故鄉,馬克思有三個。

  同樣是為了吸引遊客,但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們爭的不是這些大師的故裡何在,而是競爭誰對他們的遺跡保存得多、保護得好。而且,他們也不會動用納稅人的巨額款項率意而為,修建一些莫名其妙的仿古建築。

  清代,襄陽和南陽就為諸葛亮出生地爭得面紅耳赤。時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衡以一副對聯勸勉雙方:“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面對古代官員的如此襟懷,今天那些為政績搞故裡之爭,為此不惜拿小學生當道具的領導難道不感羞愧?”陳勇說。

  江油執拗地喊出“絕不分享李白故裡”,讓喻學才感到無奈。他說,“黃州赤壁”特色在蘇軾的二賦一詞,即“文”;而“蒲圻赤壁”則以《三國演義》中傳說故事為特色,即“武”。“一文一武,聯網推銷,來個雙贏不是很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