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再次修訂國史 糾正歷史原因所釀缺憾

http://www.CRNTT.com   2010-08-10 08:19:02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體例不一”

  新京報:能否詳細解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里?

  徐俊: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範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

  由於時間比較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最後只有《史記》趕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其他三種直到1965年才陸續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什麼時候整理出版的?

  徐俊:在整理“前四史”的時候,其餘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陸續展開,由於參加點校的學者分散在全國各地,時間難以保證,1963年,中宣部發文將各地點校者全部借調到中華書局。那一段沒有太多政治干擾,後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點校體例,在這一時段基本得以確立。1966年,“文革”爆發,整理工作停滯。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要求中華書局繼續點校“二十四史”,但由於政治干擾嚴重,隨著戚本禹的垮台,點校班子自然解體。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清史稿》的點校,雖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開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恢復後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繼付型,次年初出版,點校工作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也存在體例不統一的問題嗎?

  徐俊:也有,整理工作歷時20年,前後三個時段工作方式、校勘標準都略有差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