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9-12 00:17:50  


 
  重新建構中的台灣對日觀念

  1949年後,國民黨政府積極在台灣建立起抗日教育的同時,與此所不同的是,蔣介石不只在戰後對日本採取寬大的態度,蔣介石政權在政治上也與日本建立起無比親密的外交關係。這種上下的政策的矛盾,主要與當時的國際環境變化有所關連。喪失大陸政權的蔣介石,極其需要在國際環境中尋求美國與日本的協助與認同,蔣介石放棄對日本賠償的要求,也是為了相同的目的。這種政治上、軍事上需求的關係,使得蔣介石“以德報怨”的對日政策是有所依賴的。

  在冷戰結構下,台灣不只依賴與日本及美國的政治、軍事關係,在經濟上更是成為相互依賴的依存關係。這種政治、經濟關係的建立才能重新催化台灣對日本記憶的重新解讀。從1952年到2008年,日本對台灣的直接投資項目佔外國對台灣直接投資項目的27.53%,位居第一;累積直接投資總額為157.74億美元,佔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6.2%。9日本現在並不是統治台灣的殖民者、也並不是只會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而是能夠與台灣有經濟互利,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投資力量。而這種重新的認識,才是推進今日台灣人對日認識的主要動力。

  日本與台灣這種政治、經濟上的關係,不只延續到了現今的日台關係上,也成為維持日台關係發展最強的推力。與此同時,解嚴後的台灣,本土作家的文學作品大量出現,過去老一輩本省人只能存在於夜晚的回憶,現在則能夠藉由自傳、回憶錄的形式留在個人、家族或是歷史的一頁上。不只這類個人的文學作品相繼問世,為了彌補過去空白的一段歷史,政府的相關研究也展開如火如荼的調查。過去曾被刻意抹去的台灣本土歷史成為歷史教育研究的主流,其中當然也就包括了日本統治的殖民歷史。蔣氏威權體制在台灣結束後,當台灣人開始能夠填補過去流失的這一段空白記憶時,其實台灣人也開始反思過去日本殖民時代的統治歷史,對台灣人的對日認識有何影響時,這也就成為文化上今日台灣人對日本認識的重新開始。

  必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廣為流傳的自傳、回憶錄的作者並不是訓練有素的歷史學家,因此對於生活在日本時代的記述也就不會在歷史文獻上做一番嚴格的考證,對於記述內容自然偏向生活經驗的陳述而非嚴謹的歷史考察。其內容自然有一種見樹不見林的缺陷;或者是個人囿於緬懷過去年輕歲月的記憶,而非緬懷日本的統治經驗;又或者為了解釋個人的行為,在重建過去個人回憶時,同時美化個人的生活經驗。因此如果光是以這些類似回憶錄的內容加以批評台灣人親日的傾向,自然有陷入一種充滿主觀立場的成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