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土地財政問題出路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0-10-11 08:23:37  


 
  土地財政利與弊

  文章表示,土地財政,作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一種工具,可謂利弊互見。

  在中國,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體是近十幾年的事情。這十幾年,中國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其奧秘就在城市政府通過經營土地,積聚了大量建設資金。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市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帶動了周邊農村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吸引了大量外地農民進城務工。其正面效應不容否定。

  但是,問題也由此而生。

  第一,土地財政惡化了國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間投資。本世紀初,就有財政專家研究提出,當時中國政府的各種收入加起來,已占GDP的30%以上,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政府收入占GDP比重過高,一方面導致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抑制了社會投資。雖然中央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但迄今並未根本改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土地收入大多集中用於城市,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了。

  第二,政府投資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劇了產能過剩。政府掌握的大量資金投向哪里,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多年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建設,刺激了建築業、房地產業的大繁榮,帶動了建材、民用電器、民用五金、民用化工等產業的發展,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這條產業鏈基本處於低端,過度的發展占用了大量社會資源,與中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方針背道而馳。

  第三,更不能忽視的是資源、資金的嚴重浪費。土地出讓收入由本級政府“自收自支”,長期缺乏收支規範與監督機制。近些年來,各地搞了不少“樓、堂、館、所”和“政績工程”,攀比之風愈演愈烈,老百姓深惡痛絕。在此過程中,少數黨政幹部財大氣粗,揮金如土,為所欲為;同時“土地尋租”活動愈演愈烈,公款化為個人“灰色收入”的現象屢見不鮮,公眾反應強烈。

  第四,土地財政機制不改變,保護耕地、保護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只能流於空談。

  總的來看,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財政曾經發揮過重要的、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突出,已經成為今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今後,應該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讓土地財政逐步退隱歷史舞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