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0-11-29 09:08:27  


 
  內外、產業、區域、城鄉四大協調: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結構特征

  內外結構:由出口導向向消費主導、內外聯動轉型提升。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無論是全球經濟再平衡,一些發達國家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擴大出口,還是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都凸顯了過於依賴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構建內需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模式,一方面需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實現盡可能大的戰略利益;另一方面需要著力挖掘內需潛力,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產業結構:由工業立國向產業協同轉型提升。中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占較高比重有客觀原因,但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200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全部服務業的比重只有45%,占GDP的比重不到20%,而發達國家的這兩個比重分別為60%—70%和43%左右。由工業立國向產業協同轉變,應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切入點,高度重視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放寬市場准入限制,推進產權多元化,在市場性整合中擴大企業規模,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

  區域結構:由板塊崛起向區域協調轉型提升。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以“四大板塊”即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為主要載體的,側重於從抑制地區發展差距擴大方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是適合中國發展現狀的,應繼續推進。今後完善區域經濟結構,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研究和謀劃:第一,更多考慮各地區具體的發展定位、產業分工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一步理順“四大區域板塊”與“四個主體功能區”的關係。第二,這些戰略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的是上世紀80—90年代以及本世紀前10年的區域發展現狀,在本世紀20—30年代如何發展,需要有升級性的戰略考慮。第三,這些戰略主要是以省級行政區域為基礎的,還應在區域戰略和政策的細化和具體化上下功夫。此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除了考慮生產力差異因素,還應重視空間布局因素和民族人文因素。以空間布局因素為例,“主體功能區”就是優化空間布局的一個新構思,它立足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開發潛力,在統籌考慮全國開發情況的前提下,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功能定位,有利於發展空間布局相對均衡。

  城鄉結構: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發展轉型提升。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除了發展的問題,還有深刻的體制性問題。破除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的突破口,宜選在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權利方面。為此,應改革創新相關體制,加快農民工身份轉換。首先應考慮讓技術型、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成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然後再逐步擴大共享範圍。下一步,在城鎮化發展格局上可按“立體網絡型”來展開,即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幹、小城市及小城鎮為基礎,以大帶小、協調並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