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台灣第三勢力 有機會嗎?

http://www.CRNTT.com   2010-11-29 11:44:39  


  中評社台北11月29日訊/專欄作家、新議程研究室主持人周奕成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第三勢力有機會嗎?”文章內容如下:

  從五都選舉結果,看台灣民主短期的發展趨勢,我認為是可以樂觀的。在這裡,我從三個角度評估台灣民主,一是政黨輪替的活性,二是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三是新政治力量的生存空間。

  五都選舉顯示出台灣發生再次政黨輪替的可能性提高了。席次上國民黨是贏的,但是在得票上民進黨更勝。民進黨在台南高雄的選票大幅領先,顯示出其南台灣社會基礎的絕對優勢,短期內國民黨幾乎不可能翻盤。在北北中三都,國民黨雖贏,但領先幅度並不大,這意謂著民進黨若能夠再努力些,朝正確方向做更多調整,則國民黨的優勢是可以挑戰的。民進黨輸得少贏得多,國民黨輸得多贏得少,兩年後“總統”及“立委”選舉,民進黨的成功機會其實是不差的──當然,這兩年雙方表現會決定消長。

  相較於以往的大型選舉,這次五都選舉,公共政策的討論是存在的,儘管仍不令人滿意。朱立倫的三環三線,在選戰中較為突出,對他的勝選應該有加分效果。蔡英文著重社會政策,刻意避開統獨鬥爭話題,顯示蔡英文擺脫民進黨舊習氣的決心,值得給予敬意。

  在大高雄市,楊秋興強調招商成績與文化建設,有助提高參選正當性,可惜後來用了負面文宣。較令人失望的反而是台北市,郝龍斌與蘇貞昌這次對決,留給未來記憶的就是花博與弊案。蘇貞昌雖強調執行力,但在一些政策問題上含糊,讓人不知執行力方向在哪,這不能說與他的敗選完全無關。

  五都市長選舉過程與結果,也揭露中間選民具體存在,及“第三社會”稀微空間。中間選民不等於“第三社會”。中間選民可能搖擺於兩大黨之間,而“第三社會”則有意識地抗拒兩大黨的聯合壟斷。可以這樣說,中間選民是潛在的“第三社會”,而“第三社會”則是進一步覺醒的中間選民。

  五都市長的競選議題,較少族群與認同問題的操弄,固然因為這是市長的選舉,但也因為政黨及候選人都明白,都會地區的中間選民較排斥惡性分化的選舉操弄。對於中間選民存在(並且能夠左右選舉結果)的認知,促使候選人與政黨採取較溫和講理的競選方式。

  五都選舉關係到第三政治力量生存空間的,主要在市議員選舉。高雄市有位親民黨籍市議員吳益政先生,連任三次。他採取清新的競選方式(如腳踏車隊),訴求“碳中和”(低碳交通與綠建築等),同時也務實經營選區,協助解決小市民困難(如攤販的生存問題)。更難得的是競選團隊人才濟濟,甚至有市府前局處長投入。我在他身上看到正確的第三政治力量的經營模式。

  台灣綠黨這次提名五位候選人,投入雙北市議員,得票也成長很多,特別是淡水八里三芝石門選區的王鐘銘,是一位年輕也無政治經驗的文化社運工作者,竟能一舉拿到八千多票,這顯示都會邊緣市鎮地區有許多選民對兩大黨陳腐的地方政治感到厭倦,對新選擇有很高的渴望。新的政治力量若能夠不放棄理想又能務實經營,是有相當多的民眾會願意支持,這就是有意識的“第三社會”,而不僅僅是消極的中間選民。

  但是第三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速成、不可能偶發,更不能仰賴個別的政治明星。楊秋興先生是一位極優秀的高雄縣長,也很認真地打了大高雄市長的選戰,但是他的選舉不能做為第三政治力量的典範,原因在於他並未做好思想的準備。楊秋興結合了許多宗教、社團和地方人物,請了前省長宋楚瑜先生來助講,但是他缺乏將這些雜多力量統合在一起的論述。為了引發棄保,他的競選主軸竟然採用了“反菊總動員”,使得他的參選意義淪為個人與地方恩怨,非常地可惜。行政表現傑出的楊秋興縣長,是有走出第三條道路的條件,然而他必須朝新的方向,看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