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科特迪瓦:從發展之星到戰亂之國

http://www.CRNTT.com   2010-12-14 11:16:18  


 
  ※民族融合不力引發一場場內戰

  外國同族移民來了

  由於經濟繁榮、勞動力需求和寬鬆的移民政策,大量移民成為新科特迪瓦人,他們中絕大多數來自貧困的鄰國馬里、尼日爾、布基納法索等,這些人多數屬於曼迪族系和沃爾特族系,許多是穆斯林,他們的湧入,一方面增大了科特迪瓦人口基數(1995年大選前科特迪瓦已有1400萬人口),另一方面卻改變了部族力量平衡:1995年,阿肯族系人口比例已降至41.4%,和曼迪-沃爾特兩個關係較接近族系人口比例之和相較,已無明顯優勢。

  “科特迪瓦化”(Ivoirité)運動:看似求認同其實是歧視

  對此感到不安的貝迪埃隨即推動了“科特迪瓦化”(Ivoirité)運動,要求國民強化“科特迪瓦國家認同”,但這個“國家認同”卻是有歧視性的,四大族系中人口排名第二的曼迪族系,因許多人自己或父母出生在國外,被排斥在“科特迪瓦化”進程外,90年代中,尼日爾、布基納法索等西非內陸國家爆發重大災情,許多災民湧入科特迪瓦北方,這些人多為沃爾特族系,貝迪埃歧視的矛頭又對准了沃爾特族系。1999年,通過軍事政變和街頭運動當上總統的阿肯族人巴博卻繼續“科特迪瓦化”政策,排斥兩個北方族系和移民,他所面臨的形勢更糟:選民中的26%本人或父母一方來自境外,其中絕大多數為曼迪族系或沃爾特族系,56%來自布基納法索,這些人和原本就住在科特迪瓦境內的同族聚居在北方,並大量移居阿比讓打工,讓阿肯族系的“江山社稷”搖搖欲墜。

  民族高壓政策終於引發內戰

  巴博的高壓政策最終引發兩大族系的廣泛不滿,2002年9月19日,科特迪瓦內戰爆發,來自兩大北方部族的軍官、士兵和武裝民眾同時襲擊阿比讓、布瓦凱(Bouaké)和科霍戈(Korhogo)三座城市,占領後兩座城市,並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騷亂。從此時直到2005年5月18日,科特迪瓦內戰打打停停,雙方都損失慘重。2005年,雙方開始和談,幾經周折後在2007年3月4日簽署和平協議,雙方組成聯合政府,巴博任總統,發政府武裝“新軍”首領索羅任總理,並最終商定2010年舉行大選。

  阿肯族系:人少了,選票也少了

  然而在這期間,科特迪瓦的部族平衡再度發生傾斜。1960年剛獨立的科特迪瓦僅有不到800萬人口,1995年已達1400萬,2001年達1750萬,2005年達1810萬,如今則估計超過2200萬,其中阿肯族系比重已低於40%,沃爾特族系和曼迪族系則分別占16%和27%,兩者相加為43%,反超了阿肯族系,且在此期間,科特迪瓦穆斯林人口突破40%,遠遠超過了獨立以來歷任科特迪瓦總統所信奉的、羅馬天主教徒人口。很顯然,新的格局中北方已略占上風,但優勢微乎其微,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變盤,因此雙方為了贏得大選各顯神通。

  “雙總統”代表的是南北對峙的三大族系

  “9.19”政變瓦塔拉並未參與,停火後他和族系相近的“新軍”拉關係組成了聲勢浩大的共和聯盟;而巴博利用自己是現任總統布萊斯.孔波雷的舊交,試圖分化共和聯盟的統一戰線。說到這里,12月4日的一幕就不難理解了:巴博的“宣誓就職儀式”,嘉賓不是將軍就是部長,基本上都是阿肯族系人或政治盟友,而“外賓”則只有遙遠的安哥拉和黎巴嫩大使,因為周邊國家大多和兩個北方族系沾親帶故;瓦塔拉的“宣誓就職儀式”上有“新軍”將領瓦陶撐腰。說到底,儘管“雙總統”都在阿比讓宣誓就職,但他們所代表的,其實正是目前南北對峙的兩派三大族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