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字排外運動” 必要性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0-12-23 09:04:03  


 
  有時候英文表達更直接、更傳神

  至於英文縮寫和英語單詞與漢語混合使用,則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漢語的包容性和表意能力,比如廣播電視里經常會提到“GDP”,甚至不做漢語解釋,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還有“CPI”、“NASA”等。某種意義上,這種簡化更準確。比如“NASA”,翻譯為“美國國家宇航局”或者“美國國家航天局”都可以,但這是中國人的叫法,使用這個縮寫,無疑是更準確的。我們也知道,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法語或者拉丁語,但是他們不認為這是不規範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文章、文字中使用什麼詞匯,是作者的一種創作自由。至於是否為讀者、觀眾所認可,那是另一回事,至少作者沒有把版署當作是讀者。而且在電子化時代,英語所占的優勢不言自明,網站域名都是英文,並且無法給域名做漢語翻譯。軟件、電子產品等,也無法準確翻譯。比如iPad這個單詞或者“GoogleTalk”,並沒有準確的漢譯。一來是無此必要,二來是使用者早已接受。

  漢語是包容性很強的語言

  從純潔性上來說,漢語本身早已失去了其純潔性。要說純潔,除非上溯到兩漢時代,恐怕才可稱純潔。漢字在其不斷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了包容性,許多少數民族的詞語,融合到漢語中以後,不僅沒有破壞漢語本身的純潔性,反而增加了漢語的表達能力。比如我們都知道“胡同”是一個蒙古詞匯,還有本書叫《北京胡同志》。我們常用的“政府”、“幹部”、“主義”、“共產”等詞匯,其實都是日文詞匯,因為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接受與認可,遂成為中文詞匯並固定下來。類似這樣的詞匯手拈來。

  ※和諧健康:和內容有關,和形式無關

  行政之手不要隨意揉捏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並非可以隨意揉捏的面團,行政之手又怎能輕易地改變她的容貌?漢語出版物出現夾帶外文單詞和字母縮寫,這看似隨意其實並不隨意。中外文混用現象,說到底是語言文化頻繁交流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化要和世界接軌,在語言文字中出現大量外來詞,實乃無可避免的一個客觀事實。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寫成“國際標準書號”不僅人家看不懂,而且這也不利於將中國圖書納入國際標準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