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台灣歷史課綱 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4:00  


潘朝陽
 
  潘朝陽:杜正勝以民族建構論取代中國歷史的傳統

  事實上,台灣的國族認同與我們的歷史教育息息相關,但是很早開始就從國中的九年一貫教育下手。最早的時候,台灣師大的陳伯璋這批人不見得有甚麼樣的感覺或意識,要建立甚麼樣的台灣民族或台灣國的認同;但是另外有一批人,坐著船就完成他的目的。在當年搞九年一貫的時候,把歷史、地理與公民意識的建立,合為所謂的社會科,在大學考試裡面加上公民、“憲法”、政治學;這個操盤手就是杜正勝。

  那個時候杜在前面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提出他的同心圓結構論,整個背後有一套論述,我認為就是以所謂的民族建構論來取代我們中國歷史的傳統。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發展、中國人的認同也好,其實是順著歷史脈絡自然形成;這個民族的認同與認同,是通過中國歷史文化、歷史裡面的看法,它不是歷史建構,它是中國源遠流長歷史裡面不斷的民族融合,經過一個文化核心價值建立起來的,這個我們叫做中國認同。中國的歷代名字不盡相同,但是背後一直是一體的。

  自從李登輝用了杜正勝開始,杜利用政治權威,通過所謂的九年一貫,那時候師大教育學院的陳伯璋從西方學到一些半生不熟的教育理論,李登輝就利用這個東西說我們的國中小學叫做社會科,把歷史、地理、公民、“憲法”融合在一起,通過這個來建構我們義務教育,培養國民意識。在這個架構裡面,其實是融進了獨立建國意識。這些年來一直是這樣的一個結構脈絡發展他們建國的一套理論與實踐。正如剛才王教授說的,他的這一套運動,現在看來是成功的。我也認為有相當程度的成功。這是第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