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圍觀猝死”看中國的社會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1:03:57  


  
重建道德,需要從培養契約精神做起

  個案放大了道德恐懼

  實際上,不道德戕害道德的標本實例終歸是少數。日益蔓延的不敢伸手的焦灼不安,其實是一種被誤導和放大的道德恐懼。河北邯鄲那位“我不訛人”的長者以及江蘇南京那位“我自己跌倒”的老漢,亦或那些被扶起後道謝的真誠,似乎都被大眾忽視。問題是,哪怕是很小概率的冒險,人們也會選擇消極對待。
 
  樹立契約精神,社會道德才有支點

  我們正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曾經這樣分析“陌生人社會”——“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撲滅我們的火災,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漠視他人危難於眼前,從一個側面反襯出公民契約理性的缺失。這些陌生人首先應該是那些專業救助人員和警方來承擔,而當他們不在場,一個人主動救助他人而不會被倒打一耙時,才能建立一個法治而又道德的社會。“圍觀猝死”背後是契約與道德的兩敗俱傷。不僅需要進行道德倡導,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公民精神盡快成長起來,修補起社會信任的紐帶。
 
  搜狐評論 2011年1月4日 原標題:圍觀猝死:契約與道德的損傷

新聞鏈接:

“圍觀猝死”讓是非觀的底線不斷下沉

 來源:千龍網 2010年12月31日11:04

  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與湖東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沒人出手。就在兩名女子試圖將其攙扶起來時,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讓她們縮回了手。老人孤獨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直到生命的終結。(《東南快報》12月30日)

  筆者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有人試圖幫扶老人時,圍觀者的話語讓她們後退了——“這有探頭,女孩子還是不要扶,這種事情說不清楚呀。”

  此時此刻,需要說清楚的是什麼?說不清楚的又是什麼?天知道,或許你我都知道,那就是有可能被冤枉,而所謂冤枉的事例在現實中曾有上演。但是,在一個生命面前,在一個老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一切的精明算計是在說明我們進步了呢?還是在考問我們的冷漠病已經異化成了“社會病”?

  事實上,我們對冷漠病症的抨擊並不少,大有連篇累牘之勢,但是,總也阻擋不了冷漠症的再演!這是何等的尷尬,又是何等的背謬。應明確的是,圍觀者的袖手旁觀是典型的社會集體冷漠症的表現,而類似的集體冷漠症近年來屢見不鮮,並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是傷害社會肌體的一種癌細胞,如任由其病變擴散而不加以制止,後果難以想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