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袁劍:經濟增長與這個時代的精神疾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10:58:41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種弱肉強食的集體無意識究竟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是如何蛻變為一個野獸出沒的原始叢林的?

  1949年之後,出於趕超目的,經濟增長一直是中國國家層面的一個重要目標。這一目標在改革前和改革後並沒有什麼不同。及至1990年代,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弱化,經濟增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替代品,在國家層面逐漸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國改革初期,國家層面的經濟增長與微觀層面的個體福利增進,幾乎是同步的。因為這一緣故,經濟增長為政府在民間開辟了一條新的合法性來源。正是洞悉了這一奧秘,在1990年代,經濟增長實際上變成了中國各級政府唯一的和壓倒性的施政目標,成為全體中國人唯一可以短暫共享的意識形態。換而言之,只要能夠達成國家層面的經濟增長目標,那麼任何手段就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必須鼓勵的。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市場化方式重新組織社會資源的過程。這個過程讓大量個人從原來的單位被釋放到一個陌生的社會之中。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之中,那些缺乏 政治保護的單位在競爭過程中大量解體。從前托身於這些單位的個人也被迅速拋入了競爭的海洋中。國有、集體單位的下崗職工,以及原來隸屬於人民公社的農民成為這一人口洪流的主體。對於這些個人而言,這雖然意味著獲得了某種自由,但其代價則是他們同時也失去了從以前單位獲得的某種哪怕是最低限度的保護。這一過 程在心理層面對這些個體的衝擊是相當劇烈的。如果強勢者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更多的是自由的話,那麼對於弱勢者,在這個過程所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無助與孤獨。克服這一巨大的社會心理斷裂的辦法應該是讓他們在新的社會角色中被重新組織起來,並成為一個可以表達訴求的單元,但不幸的是,中國在1980年代之後獨特的政治困境從根本上斷絕了這一可能。如此,人數巨大的社會成員就變成了一個個完全沒有聯繫的原子化個體。他們不僅從政治上、經濟上,因而也從心理上被徹底孤立,成為一個個與社會結構完全脫離的盲流。

  如果在改革開放早期,這一歷史結果多少是有些偶然的話,那麼在這一過程的後期直到今天,這個後果則是各級政府刻意維護和推動的。因為有心人發現,將社會粉碎為原子化的單個的個體,無論是在與強大的政府的博弈中,還是在與雇主的經濟博弈中,單個個體將陷入極端孤立和弱勢的狀態。這可以逼迫他們接受所謂市場形成的勞動力價格,接受生存環境的惡化,因而也極大地降低經濟增長的成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策略非常奏效。這讓一些人深信,只要不被餓死,這些人就必 然以某種動物精神接受目前的工資水平和生活環境,成為經濟增長的鋪路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