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國學依然是中國社會倫理的長久資源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23 14:26:58 |
陳來:1993年,因為市場經濟剛剛興起,還沒有充分發展,但那時已經有國學熱的苗頭了。 真正的國學熱是最近十年發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1992年小平南巡以後,中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成功,它導致了國民心理的重要變化。 國民的文化心理跟1980年代相比,已經完全改變了。上世紀80年代時,我們是事事不如人。當時中國人在世界上取得一點點成功,就會變成全民族的大事,比如那時聶衛平下一盤圍棋,都要牽扯全國人民的目光。那個時候,這些東西中國是輸不起的,找不到別的東西來支撐民族的自尊。 在那個年代,我們把所有的憤懣、怨氣,都噴發在祖先身上。同樣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東亞、日本和“四小龍”,都是浸潤了濃厚東方文化的地區。韓國最明顯,它同樣承受一份儒家文化,卻比較順利地走入現代化,這本身就是對那種把責任都推到傳統去的想法的一種否證。 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從1990年代中期以後,越來越強。特別是在民眾中,成千上萬的民營企業家們,普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越來越強,這是國學熱最根本的起因。 至於引起的文化後果,從這些傳統文化熱現象可以看出來,就是傳統文化的資源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日益重視。 從政府的層面來講,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再中國化”。現在對外宣示的觀念,都是中國文化,正面宣示我們現在是代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以和為貴”等,都是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資源來加強它的合法性。 當然不是說有了民間的國學熱,才影響到中央,這是個互相聯繫、互動的過程。國學熱雖然主要是民間形成的,但政府也沒說不許搞國學熱,它在客觀上推動了國學熱,跟民間達成共識。 國學熱興起的原因,除了現代化成功進行的背景外,最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建設以來,倫理和精神資源的高度匱乏造成文化真空,使得人民群眾按照他自己的需要和意願完全轉向傳統文化。所以,國學熱不僅僅是文化自信心的表達,它反映了對現實需要的認識。甚至跟經濟發展相關的管理智慧,也主要是向中國式的管理尋找智慧。企業家是最重視國學的,在中國做管理,不是用加加減減的數學符號來做的,需要學習如何在現實的中國式人際關係裡面去駕馭和調節,要有中國的人學理解和中國文化的人學智慧。 台灣可作大陸國學 發展的借鑒 東方早報:前段時間,山東省教育廳發文要求中小學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湖北省部分學校則推薦删節版《三字經》、《弟子規》、《勸學詩》等,對此你有何看法? 陳來:我的看法比較中庸,應該說有其自身的理由,也不必責備。 兒童的經典誦讀活動,從總的方向來說,我是贊成的。現在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沒有比較集中地學習“如何做人”的主題。傳統中國文化是從小孩子抓起,“做人”很重要,現在的教育把這些階段全忽略掉了。 在3000年前的周代有關禮儀的經典和規定裡,就已經很詳細地規定了對兒童的這種教育。一直到清代,對小孩怎麼教育,都是有一整套東西的。這套東西基本上是對兒童少年行為的一種訓練,讓他學會自我約束和適應社會的禮儀,怎樣從小學會在不同的範圍內來扮演自己的倫理角色。現在我們體制內的學校教育不教這個,但是老百姓覺得這個東西還是重要,他就需要這個東西。 再比如說《弟子規》,它不僅對小孩重要,對青年也重要,甚至認為對幹部也重要,有些縣級的黨政部門就組織幹部學習《弟子規》。 現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但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還在探索。 不管國家層面怎麼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但是地方政府、各級幹部和社會的各個層次,都明確認識到有對價值的這種需求。他們發現,在傳統的很多文本裡邊,人們所需要的那些價值其實早已經講得很簡練、很清楚了,因此他們就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國學熱的興起,是現實的社會道德倫理和精神的需求。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