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十二五時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3-29 08:34:30  


 
  市場化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制機制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市場機制的引入及其在資源配置中所發揮的基礎性作用,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十二五”時期,中國將進一步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改革的突破性進展,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國際化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目前,中國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力地推動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培育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除了這些長期向好趨勢,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還有一系列有利條件。

  從需求面看,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十一五”時期,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700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對於地域遼闊、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今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提供廣闊的內需市場,有力拉動中國需求結構及產業結構升級。

  從供給面看,中國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體提升,勞動力素質提高,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在資金供給方面,中國擁有不斷增強的財政實力、較為寬裕的信貸資金和較為充足的外匯儲備,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實的財力和資金保障。在科技和教育方面,中國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實力顯著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十一五”時期由1.3%上升到1.8%。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2009年達12.8萬件,比2005年增長142%,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又上升到13.5萬件。在前沿技術研究領域,中國取得眾多突破,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5年的21%提高到2009年的24.2%,在學總規模達2979萬人,居世界第一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09年的79%。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9年達到9.5年。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交通運輸告別了過去國民經濟發展“瓶頸”的歷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先導。“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構建網絡設施銜接完善、技術裝備先進適用、交通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從政策面看,黨和政府宏觀調控與應對重大挑戰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十一五”時期,中國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從宏觀調控方面看主要有: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註重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必須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方針,同時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必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統一,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強大合力。同時,黨和政府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認為,國內經濟走勢總體上有利於中國發展,但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較多。主要是:在群眾利益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物價上漲預期較強,房價漲幅居高不下,“城市病”日趨凸顯;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與消費關係失衡仍然存在,城鄉和區域發展還不協調;在體制機制方面,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還不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