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提高三產占比”的中國式尷尬

http://www.CRNTT.com   2011-04-15 08:50:17  


 
  最近長三角的很多發達地區的地級市、縣級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都在擔心目前迅猛增長的第二次產業可能會壓制第三次產業比重提高的問題,擔心完不成省一級政府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間“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目標和任務。江蘇省政府最近就明確提出要“將服務業增速、投資增速、占GDP比重、從業人員比重等重要指標列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確保各項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實處”,在此壓力下目前各地出現了一種不良的行政傾向,就是層層向下分解指標、分攤壓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長三角各地區的“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可能依據的是國務院2010年5月批覆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在該規劃中,中央從戰略高度把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定位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要求長三角地區“圍繞培育區域性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顯然,國家提出的“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要求,針對的是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思路,針對的是以上海為核心的江浙滬大都市經濟區,而非某個具體的行政區域,更不是如縣市層面的行政區域。如果要求各市縣甚至各鄉鎮在“十二五”期間都要形成這種產業結構的態勢,不僅不可能完成,而且會助長統計數據的造假,甚至會因為違反產業分工合作原理而失去動態比較優勢,危及長三角地區把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轉化為黃金發展期的選擇,因此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釐清,從實踐上給予糾正。

  尋求全新區域發展觀

  文章表示,三大產業結構演化的規律,是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繼承“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礎上,收集和整理了20多個發達國家100多年的統計數據,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兩方面在產業間的配置和轉移特征概括出來的。這一規律在分析具有較為完整的、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的演化趨勢時,尤其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相對獨立的大都市經濟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等)的結構演化趨勢時,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但是,這一規律並不適用、也不能用於指導一個經濟體系並不完整的、缺少相對獨立性的非大都市經濟區的結構調整,尤其不適合用來指導一個省內的某些行政區域的結構調整。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大都市經濟區發展模型與非大都市經濟區的發展模型有根本的差異和不可比性。第二,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在空間上具有協同定位的要求,決定了大都市經濟區適宜於發展現代高端服務業,而其“周邊地區”比較適合於發展先進製造業。第三,中國很多的非大都市經濟區,其產業結構的特性處於第二次產業比重“始終過高”的狀態,與它們參與當今經濟全球化分工模式直接相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