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梁思成之問

http://www.CRNTT.com   2011-05-09 14:13:28  


 
  有一本關於梁思成的書,副標題是“永遠的困惑”。晚年梁思成的困惑,或許可以稱之為“梁思成之問”:為什麼我們從戰爭的炮火中保護下來的古城,又在和平時期將它親手毀掉?溫和儒雅的他留下了這樣悲憤而擲地有聲的話:五十年後,你們會後悔的!

  穿越歷史和未來的巨大時空,梁思成的目光越來越沉痛和銳利。今天北京和中國的城市問題,與20世紀50年代已經很不相同,以GDP為本、以高樓大廈為本、以私車為本的新北京,深陷於四環、五環、六環的自我圍困之中,“權力美學”和“拆遷經濟學”成為理解城市變遷的關鍵詞。人們被迫接受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密集高樓的“石屎森林”,對強拆強遷和高房價的憤怒,壓倒了對審美、建築風格和城市風貌的關注。當人們越來越多地被迫遷出世代居住的環境,當弄堂和胡同、石庫門和四合院從城市消失殆盡之時,每個人都會感受這樣的懷疑和失落:我們在幹什麼,我們要到哪裡去?

  而且,今天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面臨著與50年前不同的境遇和全新的挑戰。人類社會似乎超越了在千百年的歲月中緩慢生長、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的歷史階段,現實似乎在驗證CCTV新樓的設計者、建築大師庫哈斯的預言:亞洲新興城市在“鏟平歷史”的超速發展中,被打造成不具備“可識別性”的“廣普城市”。而美國的權威智庫則預言,由於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快速城市化進程,在未來二三十年將出現一批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規模達5000萬至6000萬的超大城市!正是在當下嚴峻的生存境遇中,我們更能夠認識梁思成的遠見憂思和良苦用心:如果我們仍然致力於日新月異地“鏟平歷史”,那麼我們終將一無所有;現代化需要新思想和大智慧(601519,股吧),需要新一代知識分子、規劃師和建築師的道德感、使命感和高度的創造性。

  想起去年辭世的梁思成之子、自然之友理事長梁從誡。梁啟超、梁思成和梁從誡一家被稱為三代失敗者。梁從誡晚年與友人有一次深談,他對中國環境狀況的嚴重惡化深感憂慮,進而懷疑我們成立自然之友十幾年的所作所為究竟有何意義?它表達的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悲哀,我稱之為“梁從誡之問”。這也是所有不甘平庸、勇於改變現實的戰士共同的困惑,如同梁漱溟晚年的提問“這個世界能改變嗎?”同樣是個難以解析、必須用生命回答的“天問”。事實上,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所作所為大抵都是“不識時務”的逆潮流而動,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篳路藍縷,傳薪傳火。他們是殉道者,用自己的生命點燃文明之火,照亮真理之路。

  在十字路口的北京、十字路口的城市,梁思成成為一支不滅的燭光,給我們以慰藉和溫暖,提醒我們不要熄滅對於尊重歷史和自然、作為文化家園的人性化城市的追求。

  作為北京的恩人,歷史會記住他們,感謝他們。 

  來源:凱迪網絡 2011年05月06日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學者。系中國第一個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副會長,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曾任CCTV《實話實說》、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總策劃。關注中國教育改革、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繼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問題並參與實際行動。)
延伸閱讀:.梁思成:北京拆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