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英文訪問德英兩國為何得不到祝福?

http://www.CRNTT.com   2011-06-11 08:25:52  


 
  這一點,對國際社會當時改變對民進黨的“台獨”既有認知,十分重要。實際上,陳水扁的“學習之旅”,就是根據國際社會對自己的三大弱點而設計的:一是陳水扁無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二是陳水扁與可能對手相較太過年輕;三是民進黨缺乏執政能力。尤其是第一點,陳水扁針對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美國總統克林頓、德國總理施若德、意大利總理達勒馬、荷蘭總理柯克在北約組織五十周年高峰會中共同討論“第三條路”問題,希望找出一條不同於“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兩個極端的治國之道,而決定參考“第三條路”,提出“新中間路線”,並借助於“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以民進黨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來凍結“台獨黨綱”,籍以消除西方各國對民進黨是“台獨政黨”的既有認知後疑慮。由於陳水扁得到了“第三條路”的創制者的吉登斯的“背書”,就等於是為他要在台灣實現“政黨輪替”掃除了國際障礙。

  正是這一政治背景,再加上當時歐美各國都以自己“政黨輪替”的政治規律習慣來審視新興國家與地區的政治制度,並對國民黨政權先是專制統治、違反人權,後是貪污嚴重、黑金盛行極為不爽,且陳水扁形象較為清新,在“立委”及台北市長任內政績甚佳,因而也樂見其上台。因此可以說,陳水扁的上台,也與國際勢力的支持或縱容有關。

  蔡英文當然是希望能照板照碗,尤其是她本人就是倫敦政經學院的學生,希望能以“校友”的身份也獲得“老校長”吉登斯的“背書”。而德國則因扁政府時代的駐德代表謝志偉在此擁有充沛的人脈關係,能夠為她安排一些較有名氣的學者甚至是官員見面,籍以“擴大戰果”。與此同時,因為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蔡英文也可籍此迷惑西方政客,減輕對她“反對統一”的疑慮。因此,她把其出訪的首站行程設在德國和英國。

  在德國,雖然馬政府的駐德代表魏武煉拒絕為她安排行程,但在謝志偉的聯絡之下,倒是見到了一些政客和學者。但她以“兩岸議題不只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問題,台灣應以國際多邊關係作為兩岸互動架構,才不致陷入用政治退讓來交換經濟利益的框框”作為演講主軸,卻讓那些將東西德統一視為國家內部統一而非“國與國合併”的學者們感到不知所謂,大倒胃口。而在英國,由於馬政府駐英代表張小月在扁政府期間得到重用,曾被賦予“外交部”發言人和“常務次長”的重任,因而對有可能的“未來老闆”蔡英文表現得十分熱情,悉心安排其行程,與魏武煉形成鮮明對比,因而得到陳其邁、蕭美琴的高度讚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