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中評論壇:台灣青年眼中的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1-06-18 00:33:34  


張倩瑜
 
  張倩瑜:批判國民黨曾是個很潮的行為

  大家好,我畢業於政治大學。在大家印象中,政治大學是所謂的國民黨的黨校,但很有趣的是,我4年大學期間,正臨李扁政權交替時代,當時批判國民黨是個很潮的行為,我們一方面解構國民黨如何透過媒體或教育,一步一步形塑台灣人民認同與兩岸對立的操作;在那個時間點,大家都開始覺得偏綠很帥、很酷,也就忽略了用另外一個角度去分析民進黨或所謂台獨意識如何在那樣的時期發芽茁壯。所以在我成長過程裡面,我是忽藍忽綠、忽左忽右,忽而親中,忽而覺得我們為什麼不能獨立,會有一些很好玩的衝動。

   面對台灣主權獨立概念的強化兩岸青年應建立共同的認同感

  我的父母早期是紡織產業在台灣沒落之後,前往大陸設廠企圖投資的台商,至今和大陸方面的商業交流也算頻繁。基本上,我不太清楚大陸官方做了哪些事情,但是在兩岸方面,因為認同感的斷裂,導致我們會找尋任何藉口如生活水準不同,當作我們評判大陸人民與我們不同;或是以社會階層方面,來加深雙方的差異,加強對自己的認同感。

  這件事,在我之前參加過的兩岸交流論壇裡可以獲得驗證。曾經,聽到兩岸學子交往的言談:台灣學生說,這幾天下來,你們知道台灣很棒、很傑出,我們交流也可以這麼親密,那你們還要拿飛彈打我們嗎?大陸的朋友回答也很可愛,我們血濃於水、是一家人,我們怎麼可能拿飛彈打你們!

  但是從這段對話裡面,可以觀察到很好玩的命題:台灣學生在問這個問題時,心態是台灣是自行使主權制度的地方,我們把這裡弄得很好,意識中已有主權獨立的概念,台灣人與大陸人也能做好朋友,但那意味一家人還是友誼之邦的“邦”?這樣的心態已經內化在台灣社會思想裡了。而大陸學生回應中,他們的想法是台海一家親,我們都是中國人,自家人一定不會打自家人;可是這個想法的另一面,他並沒有點出台獨是分裂,他們不會容忍這件事情。

  其實雙方已經各設一個立場,希望對方去認同與接受。這樣的交流,只是強化各自原本的信念而已。我們常常會自以為是地向對方說明,你擁有的信念來自教育的洗腦、媒體的催眠、集體意識的建構,卻忘了自身的信念同樣受到類似的背景因素影響,都非絕對客觀。

  兩岸在強化交流之前,如果沒有這樣的體悟,我們到大陸只是看看風景,大陸人來台灣也是看阿里山看日月潭,如此的話,雙方還是沒有充分明瞭己方、彼等的立場和整體大環境歷史、背景因素。就如同剛才宗諭提及我們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站在不同的角度為對方著想,是不是可以用更謙卑、更誠心的態度坐下來討論、尋找未來方向?

  我參與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不久。我覺得,基金會有很多很棒的兩岸學子交流活動,例如心靈地圖課程,讓雙方交流在生活上的感情;或者是好書交換活動,分享彼此的價值觀。透過這些課程讓兩岸學子的認同感大增,慢慢地消弭“我方”與“他者”分裂的立場意識。

  我希望通過兩岸青年交流,兩岸可以建立共同的認同感,並透過兩岸交流營隊課程設計達成。也或許,學界可以用更客觀中立的態度來看待國民教育,在台灣9年至12年國民教育中,學生接觸到的官方版本,1949年之後的歷史記憶與大陸斷裂;這方面官方可以更開放;學界有此認知思維的話,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學生可以瞭解兩岸在這段時間的歷史和兩岸關係的變化,或是雙方各自做了什麼造成現在的關係。

  在高中大學、青年思想養成階段,才能夠用創意來思考雙贏的對策,這點很重要。因為祐吟剛才也提到,官方與民間定位不同,在兩岸議題裡面,大陸的官方設定很明確就是兩岸將走向統一,而在台灣統獨都只是一個選項,對未來抱持開放態度;大陸民間就是跟著官方的設定走,台灣的民間設定就類似藍綠撕扯內耗。如果從學界或教育方面著手,青年在開放社會風氣、豐沛創意之下,對於兩岸發展可提供更好的選項來創造雙贏。這是我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