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武漢何故變“汪洋”? | |
http://www.CRNTT.com 2011-06-22 09:49:46 |
調查 “清朝管網”至今還在用 道路漬水除了遭受罕見的強降雨天氣,背後卻暴露出城市管網老化,與城市發展不適應的痼疾。據武漢水務部門透露,武漢現有管網有的還是清朝年間修建,排疏能力退化嚴重。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周婕教授指出,以前在設計排水管網時,受當時的經濟條件和觀念等限制,管網和箱涵的口徑很小。近年來隨著武漢城區不斷擴大,地下管網建設滯後,是造成城區內漬水的主要原因。 排水標準仍為1年一遇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處長項久華介紹,該市城區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為“1年一遇”,即24小時內累計雨量100毫米,或小時降雨強度34.5毫米。而日降雨量或小時降雨量超出“1年一遇”標準的情況,在武漢每年平均要發生7-8次。 眾多工地堵了排水管網 施工工地太多,導致排水管網中斷,也是導致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記者從武漢市水務局了解到,該市現有大小工地5000多處,有少數工地野蠻施工,壓占或破壞排水管網;有的工地形成深坑,天然形成大量積水;還有的把泥漿、渣土傾倒入排水管網,引發“腸梗阻”。 據了解,目前武漢的排水管網有相當一部分為雨污合流制,也容易造成垃圾淤泥堵塞管網。 路面硬化“喝”不進雨水 “現在城市路面硬化導致排水管道壓力過大,也是產生內澇的重要原因。”周婕指出,隨著武漢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湖泊、濕地被填埋,城市的匯水能力大大減弱。與此同時,路面逐漸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雨水無法滲透,只得靠城市排水管網外排,“如果再不保護生態,任由填埋河流、湖泊,將會給城市帶來更多問題。” 不要忽視“城市的良心” 建設管理過程中顧此失彼,暴雨來時必然會讓城市窘態百出,狼狽不堪。 18日一場強降雨致使武漢三鎮漬澇嚴重的場景,實則是當前諸多城市“逢雨必澇、逢雨必癱”境況的一個縮影。很多城市建設規劃中“重地表,輕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無遺。 在問題不斷凸顯引起諸多疑問的背景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需要認真反思和警醒。 雨水本是正常天象,可怕的是城市開發建設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擴張”阻擋了雨水的去路。暴雨應急機制、組織能力還存在“軟肋”。儘管暴雨預報、預警機制都已建立,應急預案也都已制定,但往往停留在城市管理者手中,廣大市民還知之不詳,遇到緊急情只能被動應對。 150多年前,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句名言至今仍對我們有現實的意義。巴黎、倫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贛州建於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統能使城市千年不澇,都值得借鑒。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