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歐洲也有國有企業

http://www.CRNTT.com   2011-09-21 10:19:06  


 
  ■ 歐洲國企的生存土壤

  歐洲人信仰社會公平,希望國家代表他們對資源和財富進行平利用和分配

  歐洲近代受長期的社會主義運動影響,左翼勢力強大,社會公平的觀念深入人心,公眾希望國家代表他們的利益對社會資源和財富進行公平利用和分配。與美國強調機會平等,公開競爭,誰在競爭中取勝誰就發財的觀念不同,歐洲人認為只有機會平等還不夠,還要有起點公平與公平分配,使弱者在競爭中也有機會參與。正如1951年社會黨國際重建時發布的宣言說:“不管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還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論他們是受宗教原則的啟示,或受人道主義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目標而奮鬥,這個目標就是一個社會公平分配、生活美好、目由與世界和平的制度。”

  戰後私產國有化能發揮集中優勢,英國工黨主張在經濟領域各個門類建立國有產業

  1929年經濟危機,歐洲一些私人銀行和企業大批倒閉,無法繼續經營,使國家直接介入,形成了強大國有資產。以英國為例,19世紀政府對私有工商業一貫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很少有國家運營的企業。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特殊環境迫使政府接管了一些與戰爭相關的產業,並發揮了政府統一管理、集中應對的優勢,於是戰後便有許多人提議加大私人產業國有化的力度。

  1945年,主張生產、分配和交換公有制使命的工黨上台執政,英國正式拉開了大規模國有化的序幕。1979 年,國有產業幾乎在經濟領域的各個門類都建立起來,觸及到每個英國人的生活。雖然仍有 90%的經濟活動在國有經濟部門之外進行,但英國國有企業在能源、交通、通訊等重要經濟部門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承擔大量非盈利性的社會勞務活動。

  國企解決公共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德國公用事業仍以社會公有為主導

  外部性理論強調,私人企業的邊際私人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收益,私人企業就沒有動機提供公共產品,通過完全的市場行為無法滿足整個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因此,依靠自由競爭不可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時,政府往往通過建立國有企業的方式解決公共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問題。具有濃厚福利色彩的歐洲,德國目前的城市公用事業仍以社區共有為主導。

  據2005年的數據顯示,(1)供電:完全由市政府(或社區)所有的588家,占43%的市場份額,國家(國有法人股)所有的超過100家,完全私有化的僅5家。(2)供氣:完全由市政府所有的556家,占70%的市場份額。(3)供熱:完全由市政府所有的492家,占72%的市場份額。(4)供水及污水處理:完全由市政府所有的693家,占51%的市場份額。(5)垃圾處理:完全由市政府所有的243家,市場份額接近50%。(6)城市交通:完全由市政府所有的超過200家,國家所有的約10家,完全私有的約120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