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冷漠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1-10-21 10:46:42  


大多數人類的心理中都有一個“自我中心性”,對於人性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中可窺探一斑。
 
  大多數人類的心理中都有一個“自我中心性”,對於人性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中可窺探一斑: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而身受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不聞不問,惟有一個過路的撒瑪利亞人不顧隔閡,動了善心幫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鑒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非“身份”。這種好心人是指既沒有法定義務也沒有約定義務,而是出於內心的道德要求無償對他人進行幫助或救助的人。

  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C•丹尼爾•巴特森(C.Daniel Batson)基於這個故事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的受試者是一組神學院學生,其中的一半給予“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並要求他們在另一所神學院里布道,另一半則要求在同一地點對就業機會的問題進行布道。作為額外的變量參照,受試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內到達布道的地點,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會顯得匆忙。同時,在到達指定地點的途中,受試者將會經過一個事先安排好的癱倒在小巷中的路人,這個人看上去急需幫助。

  實驗結果證明,相比那些準備演講就業機會問題的學生,被給予“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學生並沒有因為寓言的教育意義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們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如果時間緊迫,僅有10%的學生會停下來提供援助,即使他們即將布道的話題是停下來給予援助是多麼地重要。由此可見,人們對路人的關注遠不及對自己是否守時的擔憂,人性的弱點在現實和實驗的檢驗下,顯露無疑。

  ■ 責任分散:產生“我沒救總會有人救”的心理

  “責任分散”是一種由於有他人在場,個體處於一種匿名化的狀態,而導致個體在面對緊急情境時所需承擔的責任相應減少的想象,即當大家都認為“雖然我沒去救,但總有其他人會救”,“就算我現在不救,後面總有人會救的”。這種“責任分散”普遍的存在於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

  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針對此特別進行了下面的實驗。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並利用對講機通話。他們要研究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所作出的選擇。事後的統計顯示:在一對一通話的那些組,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4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組,只有31%的人採取了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