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謝謝孩子:挽救歷史真相的“九零後”

http://www.CRNTT.com   2011-12-18 10:45:08  


 
“考試不作要求”

  教育界一直憂心中國青少年歷史知識薄弱。一家調查公司曾調查過北京、上海、武漢和深圳的1065名14歲至28歲受訪者的歷史常識,回答“不知道”的竟達78.6%。

  郭慶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信十足地登上從濟南開往青島的列車,窗外再風馳電掣都讓她覺得漫長。“我70歲了,70。”她喜歡向人這樣重複。

  但年齡並不是她所要強調的全部,還有一份難以覺察的鄉愁。她離開青島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一草一木依然熟悉,也不乏人情往來,但當她重新站在貯水山那座孤獨斑駁的小洋房前,仍難擋歲月倥偬之感。當年的金碧禦宅已污穢不堪,雜草深鎖,三棵從日本移植的櫻花樹也不知所終。

  郭慶萍在這裡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她的爺爺郭葆琳是民初享譽山東的學者,位及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民國青島市政府秘書長和山東農校校長。“小時候我就穿毛料的衣服,家裡還有司機。”郭慶萍說。

  這在“文革”中引為災難。1966年,紅衛兵衝進院子,攻占這個“地主資產階級反動家庭”。郭家成員自此四散至牛棚、勞改場或掃大街。在最艱苦的歲月裡,抗戰前早已去世的先人郭葆琳成為每個人沉重的包袱,甚至恥於提及。縱使到了第三代孫雷宗興出生的1994年,郭家老人仍對那段歷史心有餘悸。

  雷宗興是新世紀裡成長的一代,他的軌跡幾乎與中國最波詭雲譎的時代同步,一切都在迅速變化、交融和碰撞。他和更多身處其中的“90後”一樣,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敏銳多元的觸角。他們比任何一代人都早接觸新技術和互聯網,也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接近世界的呼吸和心跳。他們渴望與眾不同,渴望受到關注,渴望推陳出新。自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學概念以來,“90後”一直是當下中國一個褒貶不一又經久不衰的話題。

  16歲的雷宗興渾身散發著陽光的氣息,笑容燦爛,高興的時候還會拍自己的額頭。他擁有和青春痘一樣旺盛的求知欲,他喜歡過的東西分別有:新聞、軍事、評書、詩詞,還有電器修理和設計各種古靈精怪的化學實驗。

  “大概從高中開始,”雷宗興說,“我對自身產生了興趣,我渴望知道一切與我相關的事情。”他和姥姥感情甚篤,時常抱著她的頭聽往事。從零散的叙述中,雷宗興大致拼出郭家的歷史脈絡:外高祖父郭葆琳是民國官員和學者,濟南青島皆有房產,兩個兒子留學日本,後開辦實業,顯赫一方。

  這本該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姥姥的一聲嘆息卻把他弄糊塗了——“我出身不好。”“您家有房有車,還說出身不好?”雷宗興很不解,“如果要拼爹的話,我未必比得過您。”

  雷宗興的困惑並不是偶然。在重慶,高中生“重慶葦子”也一度對革命題材電視劇裡六七十年代場景大為不解。“為什麼當時的人們要穿這麼古板的衣服,跳這麼滑稽的舞步?”直至高二下學期,她在歷史課本裡找到了關於“文革”的內容,但很快,期望變成了失望——老師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匆匆帶過,原因是“考試不作要求”。

  而山師附中高二學生喬俐萌,在聽奶奶講述知青往事的時候問了一個讓對方語塞的問題:“不去(上山下鄉)不行嗎?”

  中國青少年歷史知識的薄弱一直是教育界憂心忡忡的話題。一家調查公司曾調查過北京、上海、武漢和深圳的1065名14歲至28歲的受訪者的歷史常識,結果回答“不知道”的竟達78.6%。最後的統計結果是:被訪青少年的歷史知識平均成績僅為27.69分。

  “大量灌輸,過分信奉教科書和教師的權威,讓中國歷史教育變得疲乏,缺乏個性、質疑和反省精神。”中國教育學會全國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最終孩子在學歷史,又被拒絕進入歷史。”

  2011年暑假,雷宗興覺得不能再鬧笑話了,他決定研究郭葆琳——一個為家族所不屑的、為國民黨做事的舊官僚和反動文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