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專論:台灣民眾中國認同的解構與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12-01-01 00:18:32  


 
  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重構應循序漸進,近期目標則應該把重點放在鞏固中華民族認同和一個中國的認同之上,可從以下思路探索具體做法。

  一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認同,逐步擴大國家認同。在現代民族國家當中,每個人都屬於民族所組成的國家。2008年5月,馬英九在其“就職演講”中首度提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2008年5月登上南京中山陵時也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血脈相連,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2009年7月,賈慶林主席在會見吳伯雄時,也做出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回應。由此可見,兩岸雙方在中華民族的認同上有相當程度的共識,從認同的特點來看,民族認同先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當前台灣執政當局應重新修改被“台獨”化的教科書,加強對民眾的民族主義教育,從教育體制上維繫兩岸民眾的民族認同,為建構共同的國家認同創造有利的環境。

  二是不斷強化台灣同胞是“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人”的觀念,以此擴大同中國認同的聯結。經歷了60多年與大陸的分隔,台灣民眾的歷史記憶與大陸同胞有很大差異,他們在苦難的經歷中萌生的“悲情”、“出頭天”情緒,逐漸嬗變成以“愛鄉愛土”和“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為主要訴求的“台灣意識”。胡總書記指出“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注6)在重構新的國家認同時,要考慮台灣民眾的真切感受,合理融入“台灣意識”。“台灣意識”作為地方意識,雖有狹隘的地域排外性,但根本上是中華民族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要不斷強化台灣同胞是“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人”的觀念,將合情合理的“台灣意識”融入其中,以此擴大同中國認同的聯結,逐步擴大國家認同的基礎,構建融入“台灣意識”的國家認同。

  三是審慎研究如何處理在海峽對岸存在的“中華民國”問題。由於兩岸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的理解存在差異,在台灣民眾中有廣泛認同的“中華民國”受到剛性的排斥,使台灣民眾自認尊嚴受到傷害,客觀上也讓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產生悖論。島內固有的“中華民國”認同無法獲得大陸的承認,台灣民眾又無法接受把“中國”認同建立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之上,導致作為中國人的歸宿感日趨模糊,台灣民眾面臨承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尷尬。因此,只有妥善解決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才能不斷擴大台灣民眾中國認同的基礎。

  四是加強兩岸文化認同,不斷擴大民族和國家認同內涵。胡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賈慶林主席強調,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基石,要增進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燦爛的中華文化由中華各族人民創造,台灣文化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有助於增進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也有利於塑造兩岸同胞的國家認同。馬英九在2011年元旦講話中提出“兩岸炎黃子孫應該透過深度交流,增進瞭解,培養互信,逐步消除歧見,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下,為中華民族走出一條康莊道路”。由此可見,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兩岸執政黨、執政當局在當前形勢下最大的共識。兩岸應不斷增加各種文化交流載體,逐步拉近兩岸同胞在國家認同上的距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