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蔣經國:台灣民主“開閘者”

http://www.CRNTT.com   2012-01-15 09:43:08  


馬英九謁陵。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社”
 
  其次,蔣經國曾主管過台灣情治部門,台灣很多侵犯人權、壓制自由、迫害異見人士的行動都與他有關聯。從這一點來看,他又仿佛是台灣版的貝利亞。

  再次,蔣經國沒有在西方民主國家留過學,反而曾在斯大林治下的蘇聯長期留學和工作,前前後後呆了12年,並且具有中共黨員與蘇共預備黨員的雙重身份。台灣歷史學家許倬雲說過,蔣經國回到中國時,“思想裡還有不少社會主義的成分,自由民主思想是沒有的。”雖然回國後血緣親情戰勝了馬列信仰,蔣經國與父親一起堅決反共,逃台後又共同建設所謂的“自由基地”,但他頭腦中仍然沒有什麼自由民主思想。1955年,美國學者懷丁(Allen Mhiting)訪問蔣經國時,蔣經國曾對懷丁說:“在亞洲,一黨專政是唯一統治的辦法。政工、特務、青年救國團被共匪攻擊得最厲害,美國的誤會也最深,但惟有如此,才能反共。……只要中共存在一天,我們就永遠沒有民主。”就這一層面而言,他又是台灣版的蘇哈托。

  但就是這個看似集金正日、貝利亞、蘇哈托於一身的蔣家第二代獨裁者,卻在臨終前不久打開了台灣民主化進程的“閘門”。

  談到蔣經國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作用,我比較贊同一些台灣學者的觀點:首先,台灣“解嚴是人民反抗、國際壓力與統治者對環境變化的評估(不是仁慈地賜予,而是不得不為)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悠然《蔣經國解嚴的原因》);其次,即使是被動所為,蔣經國的改革措施也“明顯有其限度,無法與自由化的改革畫上等號”(薛化元《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

  但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蔣經國被迫、有限的政治改革的重大意義,而且,恰恰因為蔣經國在台灣、在國民黨內的獨裁地位,他才能力排眾議,解除戒嚴,甚至有人認為,正是因為蔣經國臨終之前“以專制手段結束專制制度”,台灣的民主才能衝破國民黨內保守勢力的阻力得以推進。即使是曾經多年從事黨外民主運動的台灣政論家孫慶餘也認為,“蔣經國在世最後兩年的開放措施,以國民黨的體質來說,堪稱是‘驚天動地’。蔣經國若不開放,繼他之後掌權的國民黨保守派更不可能也不願開放。而既已開放,除非出現動亂或台獨運動失控大事,導致國民黨保守派有辭可借,國民黨開明派及廣大的台灣中產社會也不會容許再關閉了。”

  大半生均為典型的威權人物的蔣經國,卻因其彌留之際的“開閘”之舉而流芳青史:在某些學者看來,小蔣的歷史地位因此舉而一步便從“獨裁者”躍升為“偉人”;在多數台灣民眾看來,他的聲望甚至遠遠超越了台灣民主時代的某些著名政治家。例如,在十多年來台灣媒體針對台灣歷任總統的貢獻所作的多次民意調查中,蔣經國總是名列第一,滿意度曾一度高達七成,不僅遠超其父蔣介石,也遠超民選總統李登輝、陳水扁。

  那麼,蔣經國為何能夠獲得學界和民眾的如此偏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