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賈平凹:我最關心的是人和人性的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2-06 15:10:40  


賈平凹和他的《古爐》。(李繼輝攝)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訊/在《古爐》里,賈平凹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用記憶去還原那個時代的色彩,從樹的根須處找尋那場浩劫中的人性光輝。基於他對中國當代小說的傑出貢獻,和長期對中國大地變化的書寫,《南方周末》將他推選為2011年度“中國夢踐行者”。以下是南方周末對賈平凹的專訪“賈平凹:我最關心的是人和人性的關係”:

  2011年,賈平凹捧出了他的《古爐》,一部64萬字,以“文革”為背景的書。這是他的第十二部長篇小說。

  和賈平凹所有小說一樣,《古爐》的地理環境和故事背景,發生在賈平凹老家——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棣花村。小說的人物和發生的事情,基本上在現實中都存在,都是賈平凹親眼目睹。

  賈平凹的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農民。他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摧殘。他用真實的生活細節,把當時中國基層“文革”留在了小說里。他記下自己的個人記憶,也記錄下一個國家的記憶。

  “文革”是一個大歷史事件,但是對於文學,卻是混沌的令人迷惘又迷醉的東西。用賈平凹自己的話說,當時他在旁邊看著,四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一旁看著,但企圖走近和走進。

  “文革”結束了,正如任何一個人類歷史的巨大災難無不是以歷史的進步而補償的一樣,沒有“文革”就沒有中國人思想上的裂變,沒有“文革”就不可能有以後的整個社會的轉型和改革。

  “英語小寫的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爐也是燒制瓷器的;而英語大寫的China是中國,我這本書最大的寓意,即一個人的記憶也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在《古爐》里,賈平凹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用記憶去還原那個時代的色彩,從樹的根須處找尋那場浩劫中的人性光輝。基於他對中國當代小說的傑出貢獻,和長期對中國大地變化的書寫,南方周末將他推選為2011年度“中國夢踐行者”。

  “文革”的少年和惹禍的父親

  南方周末:“文革”發生時你多大?

  賈平凹:我當時13歲,上到初中二年級下學期,是“紅衛兵”,那時候總有不同的政治事件發生,所有人都心沸騰,都是快樂的,尤其作為孩子,就覺得像節日一樣,也不學習了,也不上課了,反正就是特別快樂,特別刺激。

  我那時候還是懵懂的,不是說很清晰,但是也跟著外頭人喊口號,也跟著刷大字報,這些我也都參與過。引用那個“蝴蝶效應”來說,因為我的參加,起碼給這場運動加了一定影響力,起碼增加了,那麼多人的參與,從而使得災害的力量不斷增大,最後反過來影響更多人,形成一個飓風。

  南方周末:你父親只是一個鄉鎮學校教員,怎麼就變成“革命”的對象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