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擴大開放吸收外資30年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01-18 08:51:16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國家重新修訂了近3000部法律法規,根據世貿承諾開放了部分服務貿易領域,吸引了更多領域的外國投資者。以中國巨大市場為主要投資目的的跨國公司投資大幅增長,外商獨資企業增加,併購開始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重要方式。中國的對外開放從此走上制度化、透明化和規範化的軌道。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能參與全球化的要素只有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正是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不僅解決了4000多萬人的直接就業,這占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的 10%左右;同時還將大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培養成為熟練的大工業化時代的工人,加快了中國工業化進程。占全國企業總數3%左右的外商投資企業所繳納的稅收是全國總稅收的21%左右,出口更是占半壁江山,達到 55%左右。當然更重要的是開放使得我們不斷融入多極化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沒有被邊緣化,而且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出口居於世界第一。我們已經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被逐漸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這說明,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就要有勇氣、有智謀“與狼共舞”,在“共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長處,不斷改變和創新自己,以適應環境和打敗對手。總之,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我們需要付出學費後,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30年過去了,回頭再看我們當初最先開放的通訊設備領域、日化行業等,華為、中興已經成為跨國企業;很多新湧現的民營股份制企業也再次占領國內的中低端日化市場,而且市場份額有不斷擴大之勢。很多跨國的日化企業或轉到高端市場或撤離中國市場。這是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資本的重新分配和重組,新產生的國內民營企業有更強的競爭能力,相信未來的他們不僅能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建立自己品牌,最終也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入世10年過去了,事實勝於雄辯,開放的當代中國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社會。在透明的法律環境下、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下、在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充分競爭的領域里,國內外企業在市場環境下,充分競爭、優勝劣汰,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服務於廣大消費者。

  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是內因,外因只是條件

  文章稱,在開放和吸收外資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抱怨,“中國失去市場但沒有換來技術”。對此可拿日本和韓國為例,他們是 1元錢引進技術和設備,但分別會付出5元和8元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所以日本的電子、汽車等產品才能走出日本占領美國市場;韓國也同樣如此,他們在消化吸收外國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自己的高科技產品,使得目前三星的智能手機GALLX2在世界上開始與美國的蘋果手機相抗衡。要想學習到國外的先進技術,關鍵是看國內企業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競爭意識。

  有人經常抱怨我們現在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處於價值鏈的低端,這是客觀事實。究其深層次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希望承接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那麼企業所需的高端、有操作能力的人才在哪里?一方面高端企業缺乏急需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又找不到工作。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通過對內、對外開放中國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等領域,盡快培養出符合中國市場取向、適應企業發展的各類高、中端人才,為中國能更好地承接國際高端產業轉移和實現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