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昂山素季:不能讓懷疑阻止前進的腳步

http://www.CRNTT.com   2012-02-15 11:09:05  


 
  3

  在官方英文報紙The Myanmar Times(緬甸時報)的編輯部裡,我見到了一份從審查部門送回來的大樣,那是名為《Hope Rules》(或可譯作“希望引領人民”)的大選一周年特刊,回顧了緬甸社會的各種變化。壓題照片被劃上了一個紅叉,一位編輯說,“可能是因為我們用了民眾抗議的照片。”而一篇名為《為什麼緬甸改革會令越南心焦》的評論則被直接拿掉,“大概是擔心影響兩國關係吧……”編輯猜測。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一整版的重頭文章《緬甸:過去、現在和未來》,事實上,這裡只有一處改動:五張配圖(從左到右依次是昂山將軍、奈溫將軍、丹瑞將軍、吳登盛、昂山素季)最右邊的那張上面打了個紅叉——看起來,他們並不認為昂山素季就代表著“未來”,雖然他們承認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創造了“過去”。

  1941年,26歲的學生運動領袖昂山帶領包括奈溫在內的所謂“三十志士”出國接受日軍培訓,冀望在緬甸發起暴動以推翻英國殖民統治,這“三十志士”便是日後緬甸獨立軍的核心。後來日軍進入緬甸,緬甸人發現日人統治比英人更殘暴,將士們遂又轉向聯英抗日,“(當初聯日)並非因為我們有贊成法西斯的傾向,而是因為我們的愚直失策和小資產階級的膽怯。”昂山後來承認。

  “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年初,經過談判,昂山與英國首相簽訂了保證緬甸在一年內完全獨立的“昂山-艾德禮協定”。同年4月,昂山出任臨時政府總理,但3個月後,他與6名閣僚在仰光被暗殺,時年32歲,留下兩個兒子和兩歲的女兒素季。

  昂山可謂緬甸國父,又是緬甸軍隊的創立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緬甸軍政府把他視作一個愛國主義的圖騰,仰光最大的市場、最重要的街道和最大的體育場都以他命名,在愛國教育和宣傳下,昂山將軍幾乎受到所有人的愛戴——而當他那支持民主自由的女兒回國後,這一點便成了軍政府的大麻煩。

  4

  或許是因為對父親所創軍隊的感情,又或許因為在海外生活了太長時間,早期的昂山素季把愛國主義放在了自由主義前面,在她作於1980年代前期的《Let’s visit Burma》(後結集出版改名為《吾國與吾民》)中,她回避了內戰問題,把克欽、克倫、撣邦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單單描繪成富有魅力的神秘所在,她也避免在文章中直接批評奈溫的獨裁,“在軍政府的統治下,緬甸成為BSSP(社會主義綱領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他政黨都被取締,限制民眾政治自由的舉措是出於維護政府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

  1962年3月2日,奈溫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文官政府。奈溫早年隨昂山接受日本軍部培訓時即養成了對政黨政治的厭惡,他解散了議會,宣布要建立“緬甸式的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自稱融合了馬列主義、佛教和緬甸傳統,實際上把緬甸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執政後這位將軍的喜怒無常令人印象深刻,1970年代他曾突然宣布:所有的車輛必須靠右行駛(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之前遵循靠左行駛原則)。於是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仰光街頭看到這般怪現狀:司機在右邊駕駛著各種日本報廢車,紛紛靠馬路右側行駛。

  不過真正把緬甸拖入深淵的是奈溫災難性的國有化及鎖國政策,很多企業和銀行(包括中國銀行)被無條件收歸國有,大量國外的教育、交流機構被驅逐出境,緬甸錯過了世界經濟起飛的六七十年代,到1980年代後期,已由“東南亞的明珠”落入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之列,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細節是,在1960年代之前,從西方前往新加坡或者曼谷,須經由仰光轉機,而現在,情況反過來了。

  1988年4月2日,接到母親病重的電話後,昂山素季經由曼谷飛抵仰光。這是她1960年以來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國,過去的28年裡,她求學於新德里,在牛津取得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短暫任職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和不丹外交部。1972年,她與英國學者。藏學專家邁克 阿裡斯結婚,此後多數時間她與丈夫生活在牛津,吳丹敏在一本書裡回顧了1984年春天拜訪素季一家的情形,“天氣很好很暖和,他們家磚砌的花園裡開滿了鮮花,我們聊牛津最近上映的電影,邁克悠閑地吸著煙鬥,兩個孩子在屋裡玩耍。素季講話彬彬有禮,甚至帶著點學究氣,她鼓勵我來英格蘭讀博士學位,鼓勵我也一起來研究緬甸歷史。”如果說那時昂山素季希望為祖國做點什麼的話,除了研究緬甸歷史和文學,無外乎為它建一座圖書館,或者推動一項交換學習項目等等。

  但這一年發生的學生運動改變了所有人的軌跡。

  6月底,知道母親將不久於人世,昂山素季決定回到大學道54號的家中,陪母親度過最後的日子,阿裡斯和兩個兒子也從英國趕來,陪她最後一程。因為要照顧母親,昂山素季始終和如火如荼的民主運動保持著距離,但這並不能阻止學生、記者、律師、藝術家以及被奈溫罷黜的改革派軍官絡繹不絕地前往拜訪,他們希望國父的女兒能夠站出來領導緬甸的民主運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