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改革開放三十年 中國做對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2-04-11 09:16:12  


北大教授周其仁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訊/中國經濟網昨天登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的講演文章“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做對了什麼”,內容如下:

  時間:2012年3月22日

  地點:對外經貿大學

  主辦: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學生會

  周其仁: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講座實錄:

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是衝破思想

  “如果十幾億人的國家都不敢想、不敢試、不敢做,怕犯錯誤,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改革開放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向前看,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變化”

  中國能從一個封閉、收入水平相當低、全球經濟影響力非常小的國家,變成今天模樣,一定有什麼事情是做對的。所以,這個題目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做對什麼才有今天的局面”?不是說中國今天所有事情都做對了,很多事情還是可批評的地方。

  在中國生活,總覺得改革進度不夠,但又的確做對點什麼,這就要從改革的出發點來討論,即中國原來什麼樣子。七十年代,中國學習蘇聯,雖然有很多自身創造,但整個體制模式是蘇聯樣式的,權力高度集中,信息成本巨大,準確下達命令非常難。

  比如,新華社記者內參反映街上很多人披頭散發,有損形象,調查發現是發卡供應不足,最後時任副總理的李先念主持會議調集鋼材,生產發卡。現在想來,難以置信。不久,報告又呈遞上來,有了原材料,但製作發卡的設備不夠,需開會籌集設備。如果國民經濟目標有限,只是為數不多的產品,為追趕經濟,作為落後國家保衛國防、發展軍工、兩彈一星,這一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麻煩就在於面對無數的消費品,彈性不夠。並且形成一種體制,就會有思想和方法的框框,以蘇聯為准或以本本為准等等,要向前走,難度會很大,這也就引出到底做對了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不是做出任何具體決定,而是衝破思想(牢籠)。共產黨人鬧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最後是為什麼?發展生產力。怎麼發展生產力?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馬克思、恩格斯很偉大,但他們的著作不是聖旨,因為他們沒有實踐過,也沒有處理過發卡之類的問題,只有走進去才有實踐、問題,也才會有新的經驗。如果十幾億人的國家都不敢想、不敢試、不敢做,怕犯錯誤,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改革開放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向前看,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