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1世紀的兒孫應該傳承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2-06-27 12:15:30  


 
  袁偉時:人與土地的關系當然重要,產權、環保乃至詩情畫意都由此而生;如何處理,關乎國計民生。社會衝突不斷,就與土地產權沒有還給農民息息相關。

  但就文化傳承來說,不能以偏概全。地域確實對人類的認知帶來局限,在交通不便、信息傳播速度很慢的自然經濟時代尤其明顯。生活在水草豐美的江南童子,很難想象“大漠孤煙直”的景象。

  進入信息時代,隨著電子傳媒普及,孩子們的知識來源豐富,地域限制微不足道了。有些孩子不知稻米怎樣生長,這是科普缺失,稍加注意,花一個小時就能補足。我的小孫子是在Discovery Channel(探索頻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等電子視頻和《十萬個為什麼》、秦文君的《男生賈裡》、《女生賈梅》等讀物伴隨下長大的。從他讀初中開始,好些方面就是我的老師了。譬如,電腦,手機,埃及考古有什麼新成就,好玩的化學實驗、機械模型、瑞士軍刀,各種武器的性能和參數,固然如數家珍;就是野外求生怎樣找食物,附近有哪些藥用植物,知識恐怕也不比農村孩子差。

  “耕讀傳家”是農業經濟時代的老概念,向現代社會轉型,城市才是歷史舞台的中心。我的家鄉——興寧是廣東東北部的山鄉,先祖父述初公(1850-1926)是活躍在清末民初的地方士紳。他留下一副作為家訓的對聯:“世界大英雄是從孝悌忠信中出 家庭長事業必須耕讀勤儉外求”。沒有捨棄傳統的他已感知時代正在變化,必須衝破耕讀傳家的窠臼了。事實也證實了先祖父告誡的高明。他的固守耕讀傳統的子孫,全都默默無聞;而敢於闖蕩四方在城市中求發展的,大都有大小不一的業績。百年過去,我們更沒有必要為消逝的時代感傷。

  當務之急是改善農村孩子的教育條件,讓他們與城市孩子處在同一起跑綫上,而不是迷戀耕讀傳家。

  《都市時報》:有評論者認為,在傳承這件事情上,與人關系最直接的問題可能不是傳統被破壞,而是如今的人們沉溺於消費、娛樂、網絡,對傳統文化之美比如戲劇、手工等有隔膜,對美的感受也變得遲鈍。對這一看法,您如何評價?

  袁偉時:觀察社會現象最忌片面或信口開河。例如,說“對美的感受也變得遲鈍”,有沒有數據足以證明這個結論?教育普及了,美感應該提高才是。

  以傳統文化來說,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無論精英文化還是大衆文化都在恢複和發展。特別是工藝品已經成為規模很大的產業,精品也不少見。傳統戲曲也在恢複和得到保護;有些戲曲節奏太慢,年輕人不喜歡,有待藝術家不斷改進,不要輕易責怪觀衆。至於醉生夢死之徒,歷代都有。是不是當今尤烈?要作認真的社會學調查研究。

  總之,市場經濟是雙刃劍,它帶來人的自由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文化繁榮;也導致部分人唯利是圖,沉溺聲色。不要將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