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孫中山的理想與宋教仁的星命

http://www.CRNTT.com   2012-07-05 14:35:00  


 
中國同盟會意見書

  辛亥革命於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打響第一槍,然後是全國各地響應。在上海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就商量先在南京成立一個臨時政府。開始推選的大元帥是黃興,但是很多軍人不同意,說黃興在武昌一個敗兵之將,打敗仗跑到上海,我們打南京時黃興也沒有參加。一個敗兵之將,怎麼可以當大元帥領導我們呢?黃興很糾結,不敢去南京上任。這時候孫中山回來了。孫中山比黃興的名氣大,他回來得也正是時候。但是當時有一個人堅決反對他,這個人就是宋教仁。宋教仁當時很有權,他是江蘇政務廳廳長,而且是江蘇省議會通過權為民所賦的民主程序選舉出來的。當時的江蘇都督是程德全,政務廳長相當於省長,警察和民政全歸政務廳管。宋教仁一直想的是黃興當大總統,他當內閣總理。

  12月25日孫中山回到上海,29號各省都督府代表投票選舉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12月30日孫中山出台了一個文件《同盟會本部改寫暫行章程並意見書》,這個意見書很重要,開始一段話是“負澄清天下之任,使囊者朱明之緒無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是漢家天下,政由己出,張弛自易”,“朱明”就是朱元璋的明朝。“太平之師”是洪秀全太平天國的太平軍。大概意思是說,同盟會繼承的是朱元璋打天下的革命和太平天國的那種革命,首先要做到“漢家天下,政由己出”的民族主義,要把滿族人打倒。但是,“吾黨之責任蓋不卒於民族主義,而實卒於民權、民生主義者”,同盟會要實現的是包括民族、民權、民生的三大主義。不僅要領導中國人人把滿族人趕走,而且要領導中國人實現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從而建立一個“三民主義”的人間天堂,原話是“欲造神聖莊嚴之國,必有優美高尚之民”。

  《意見書》中接下來是對於章太炎和宋教仁的嚴厲批評。裡面說革命黨陣營和同盟會內部有“貪夫敗類乘其間隙,遂作莠言,以為簧鼓;漢奸滿奴則複冒托虛聲,混跡樞要……偏怯者流,乃唱為'革命事起,革命黨消'之言,公然登諸報紙……”。“革命事起,革命黨消”罵的是章太炎,前面幾句話罵的是宋教仁。“冒托虛聲,混跡樞要”,“漢奸滿奴,貪夫敗類”。宋教仁是江蘇省政務廳廳長,他有軍警,有實權。這篇文章收在《孫中山全集》第一卷,而章太炎的原話是“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意見書》改寫成了“革命事起,革命黨消”。

  孫中山沒回來之前,同盟會裡面有許多人想和袁世凱妥協,汪精衛搞了一個“民主立憲黨”;陳其美不好意思繼續叫同盟會,覺得革命黨不好,改叫共和本黨。

章太炎的“革命軍起,革命黨消”

  在孫中山沒回來前,章太炎於1911年12月1日發表了《宣言》九則,其中第四則在推崇宋教仁的同時,變相否定了孫中山在同盟會以及整個革命黨陣營內部的最高領導權:

  “如僕所觀,孫君長於論議,此蓋元老之才,不應屈之以任職事。至於建置內閣,僕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觀其智略有餘,而小心謹慎,能知政事大體,雖未及子房、文終,亦伯仲於房、杜,昔在東方,嘗以江左夷吾相許;今其成效粲然,卒為功首,猶複勞心綜核,受善若虛,上宰之任,不患無人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中山這個人善於議論,不能做事,建立內閣應該推宋教仁君為“宰輔”也就是總理。第九則中,章太炎進一步談到臨時政府內閣成員的人選:“鄙人本非在位,今以一人之見,品藻時賢:謂總理莫宜於宋教仁,郵傳莫宜於湯壽潛,學部莫宜於蔡元培,其張謇任財政,伍廷芳任外交,則皆眾所公推,不特論也。”這些人選中還是沒有孫中山。

  1928年時,章太炎在《自定年譜》中回憶說,當年的《宣言》九則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宋教仁委托他寫的。他覺得宋教仁在同盟會裡雖然有點輕率,比起別人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就答應替他說話,給他背書,充當他的喉舌了。

  在章太炎公開發表《宣言》的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2月2日,他又給武昌方面的譚人鳳等人發了一個電報,其中寫道“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為公,乃克有濟。”意思是革命軍都起來了,同盟會就不能再包辦革命了。同盟會要是一黨包辦革命政府,人心就渙散了。 “諸君能戰即戰,不能戰,弗以黨見破壞大局”。這個電報公開後,同盟會方面有許多人表示支持,立憲派人士自然是更加擁護。同盟會東京本部的代理庶務劉揆一,是黃興和宋教仁的湖南老鄉,也是華興會的主要成員。他發表聲明,要求政黨請取消從前黨會的名義。另外一個人是馬君武,他和孫中山關係非常好。他也表示說,只有解散同盟會才能解救黨派分歧之中國。不過孫中山快要回國時,馬君武的觀點又轉變了。他在《民立報》發表社論《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極力讚美孫中山說:

  “孫君具有一種魔力,能使歐美人士,無論其居何等地位,一接談之後,即傾倒、讚美之。故歐人前此惟知中國有李鴻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凱,今者有孫逸仙,而袁世凱次之。外人之敬重孫君,非為其為革命黨之故也,以為有孫君之熱忱、忍耐、博學、遠謀、至誠、勇敢及愛國心,而複可以為革命黨首領。孫君雖非軍事專門家,然其最近十年間所專研究者為戰術學,又屢起舉行革命,富於經驗。至財政及外交問題,則吾敢斷言,通計中國人才,非孫君莫能解決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