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國兩制”構思還需新的時代氣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5 09:05:56  


 
  多年來,台灣進入不獨不統的膠著狀態。台北的“一國兩區”設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島內的政治生態;維持現狀,的確是民意主流,兩岸要彌合歷史傷口,需要一個相當長時期。在藍綠兩大陣營嚴重對峙的情形下,當局目前也只能對兩岸現狀做靜態定位,力圖將分治現實法理化,來贏得執政的主動權。

  總體來看,“一國兩區”設想有其積極部分。其一是客觀性;畢竟隔海分治已是六十多年的政治現實。其次是原則性;它所倚賴的中華民國憲法,支撐著台北“一個中國”的基本架構,為和平統一不可或缺。也有其消極部分;那就是缺乏前瞻性,可能被分離勢力用來固化兩岸分治現狀,從而達到領土實質分裂。

  如果台北當局真的出於誠心實意,秉持和捍衛“中華民國”憲法,提出“一國兩區”設想,只是作為過渡平台,來實現國家最終統一,而不是用作權宜手段,來謀求兩岸永久分裂,那麼,其主張就有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從長遠看,“一國兩區”或可是一塊拓荒而出的薄田,今後收成如何,端看兩岸怎樣耕耘和播種。

  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北京需要更多地利用島內促統的政治勢力和主張。“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賢”,不管什麼學說,其來何自,只要有助於完成和平統一,就是高論。“一國兩區”其實也只是一個框架,是否合用,還需視其內涵。妥善利用其積極面,順藤摸瓜,或可為兩岸摸索出比較可行的理論模式。

  事實上,自九十年代以來,世局發生巨變;蘇聯解體後,以社會制度劃分兩大陣營,成為昨日黃花;中國加快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兩岸的經濟體制已經逐漸趨同。目前雙方制度的差異,主要在於政治體制不同:大陸實行經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領導,台灣實行直接選舉制度。

  二十多年來,無論社會主義理論,還是資本主義學說,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如今單純以制度來區分兩岸,難免失之偏頗,何況制度孰優孰劣,雙方各有說法。本來,在新形勢下,和所有理論一樣,“一國兩制”構思也需要發展和更新,然而,由於鄧小平崇高的歷史地位,及其一言九鼎的說話份量,學界對理論探討不免有所顧慮,情形和當年“兩個凡是” , 多少有些類似。

  以和平方式完成國家統一,需要兩相情願。北京鋪開“一國兩制”構思藍圖,多年後,台北以“一國兩區”設想回應,撇開政見分歧和意氣爭執,不乏有著積極和善意成分。長期以來,兩岸各執一詞,學界苦旱無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思路若無法變通,理論則無以創新。

  隨著形勢發展,兩岸還需依照與時俱進,去蕪存菁,審時度勢,兼收並蓄的原則,對各種觀點進行比較,歸納和評估,從而揉合出一套比較可行的基本思路。不過,儘管時過境遷,當年形成“一國兩制”構思的思想方法和理論依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依歸,並沒有過時,兩岸在政治體制方面的顯著差異,可能也還將長期存在。

  從理論上說,“一國兩制”構思主要從體制層面,來說明兩岸在“一個中國”架構下,應當而且能夠和平相處,從而實現統一。在具體實踐中,“一國兩制”構思還需要一個運作載體和協調機制,那就是“一國兩區”構造,它著重從法制層面,來落實雙方在邁向統一的過程中,應當而且如何實際作業,從而完成過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國兩制”構思和“一國兩區”設想,或可被看作事物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