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論壇:香港中產階級困境與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7 00:29:28  


沙田區議員龐愛蘭認為,中產關注醫療、教育問題,期望候任特首梁振英落實15年免費教育、提高大學生比例,以及研究醫保稅務寬免等措施。
 
  龐愛蘭:我想補充一下吳教授的觀點。我覺得中產絕對在萎縮,另外我看到香港正走向行業單一化,我們集中了在金融、零售、旅遊等行業,某些行業相對上有受惠,經濟好像很好,但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受惠,例如是中產,如果他是做中小企的話,基本上是沒怎麼受惠,香港政府其實出現了很大問題,原因就是政府想發展多元化產業,例如是之前的六大產業,其實六大產業裡沒有一個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如是中醫、環保等產業,正正反映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香港政府每幾年就換屆,所以沒有長遠的規劃,那當中小企或者中產人士覺得可以投入資金去辦環保行業,希望自力更新,但在他們投入資金後,政府就在兩年後改變環保政策,令他們無法適應,最後血本無歸。這正正是沒有長遠規劃、穩定政策,令我們能在投放資源後去拼搏,但現在是連機會都沒有。

  我自己發現中小企的問題,除了租金貴之外,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都推高了某些行業的成本,例如是飲食業,現在飲食業是用一萬多塊也請不到人洗碗,現在的情況下,是小老板越來越艱難,暫時都看不到有什麼出路。那我自己覺得為什麼CY可以當選呢?因為CY強調“穩重求變”,其實我們都非常認同,希望香港真的有改變,如果跟以前一樣不改變,其實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至少我們去改變一下,可能還有一點希望,所以我覺得除了是因為CY勤力之外,人們都是傾向希望能有些改變,讓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有發展空間。但現在,除了我們自己這一帶之外,我也看不到我們下一代有發展空間。所以,我覺得中產整體對香港的前景都不是有太大信心,他們也沒有什麼方向。所以我覺得,如果政府在這方面有一些比較強硬的政策配合到中產,我覺得會比較好,中產起碼會有一點方向感。

  馬逢國:我跟進你的問題,讓大家思考一下。有人曾經說,香港的中產階級如果在香港的發展機遇不足夠,可以選擇到內地發展,那為什麼不去呢?或者,去內地發展是否香港中產階級可以考慮的出路呢? 

  吳有家:我即時回答。因為我24嵗就到內地設廠,今年53嵗了,那麼從97年開始我就部署將我三間製衣廠分三年時間賣給我內地的員工,所以我覺得我很有資格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把我的青春全部放到內地,幸好我很早期就到內地發展。我敢保證,如果現在才到內地發展的話,除非你很有後台、資本或者有獨家產品,否則你死定,因為那個互補空間沒以前那麼明顯。

  我們以前在84、85年時到內地,那時候內地在各方面都需要香港,金錢、管理、人才、物資連機器,我們做製衣廠,我最記得我第一間製衣廠,我們在農村招女工,工廠用的是電動衣車,把那些女工嚇一跳。那個年代,內地是很需要我們香港。但今天,內地需要香港什麼呢?如果你說是國際關係,很多內地人都到過外國留學;如果你說管理,內地現在資金充裕,要聘請洋人也可以。那麼,香港人在內地又有什麼空間呢?唯一香港人現在可以在中港經濟合作之中有生存空間的,就是憑著“誠信”。

  我前幾年在Island East上班,我們的外國客戶在到內地做生意前,會先從香港聘請員工。如果沒有誠信,香港根本沒有利用價值的。香港回歸中國,不等於內地人認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在內地三十年,中聯辦已經把我定為愛國人士,有人專門跟進我,我坦白說,撇除朋友之外,在回歸後,我自己的覺得普遍上得內地人沒有把我們當作中國人。以現在這種環境,如果年輕人或者中產現在覺得在香港沒有發展空間,想到內地發展,他死定。

  鄧咏駿:我想說說中產的一些感受。剛才龐愛蘭或者Alex(吳有家)都表達了一些情況。其實,我本身在中產社區裡做基層工作,經常和居民溝通,其實他們所擁有的一種情緒是:回歸15年來,整個發展和港英時代經歷過那種美好光輝的日子是一個很大的反差。港英時代的回憶很美好,但在回歸以後,無論是97的樓價錢、負資產、政治動蕩、經濟變化或者是我們的政府都很不濟。

  港人治港,嚴格來說不是成功的管治,那麼一連串事件對他們來說是很現實的心理打擊。有位朋友最近生了小孩,他在歐洲供了孩子讀書4年,30萬一年,但是回到香港找工作,全部不是售貨員、經紀就是保險,出路非常狹窄,每月萬多元薪金,可是卻用了百多萬供他讀書。現時他兒子回來了,又要跟父母住在一起,只有600尺的房子,漲價至接近500、600萬,如果想換一間比較大的房子,需要多拿100、200萬,在實際的生活感受裡他覺得很不合理。雖然他已經是有樓階級,可是也要為下一代買樓或者換樓,他對自己兒子的前途很迷惘,加上物價又貴,早前我們說中央會說很多大禮來香港,對他們來說,他們根本不能享受到這些禮,全部都分給大零售商和旅遊業部分,甚至還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以前我們附近有一間茶餐廳,可能25塊就能買到一份早餐,但最後都倒閉了變成一間萬寧,零售業變成單一化、商場化,而他生活卻因而增加,再加上自由行。

  如果你問他是否支持自由行在開放,可能客觀上覺得可以進一步促進香港,但是在實際感覺上,他覺得有更多人來跟他爭奪資源,他就更不高興,甚至最近又李旺陽事件,他又會混為一談,覺得大陸人會否侵略香港,破壞香港法治。所以,整個情緒就會挑動起來;所以,你說是否關乎核心價值問題,還是為了自由,但歸根究底,都是關乎一些生活上的基本問題。過往,政府的政策沒有好好地管理,變成某部分資源傾斜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所以,你問中產人士是否支持那些極端的人,例如是人民力量或者黃毓民,他們是一種求變心態。問題是如果政府沒有求變的心去改革的話,他就會把期望放在那少部分極端的人身上,變成一種革命,這時一個危險訊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