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重慶戴笠公館“蝶變”記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20 14:14:50 |
差距,讓戴笠公館加速“改版” 短短5年時間,“棒棒公寓”搖身一變,成為了重慶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2006年6月10日,那一天,中國迎來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 也就是那一年,全國各地的不少古老民宅、舊廠房、舊倉庫,“變身”設計室、畫廊、美術館。它們,成為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景點、新高地。 “不比較還不知道,一對比,就看出咱們的步子邁得太慢。”市文資公司相關負責人感嘆,當時,在全市文物建築最密集的渝中區,雖然坐擁3處國家重點文保單位,31處市級文保單位,24處區級文保單位,卻只有3處國保單位和3處市級文保單位對外開放,“可以說,文化產業對它們來說,還是個比較新鮮的名詞。” 市文資公司的“智囊團”,將觸角伸向了全國各地,他們急切地期望為巴渝老建築找到一條“重生之路”。 當時,在上海,老建築石庫門經改造建成的“新天地”,已成為滬上極具特色的文化商業區,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在北京,最後一批四合院得以保存,並成為文化旅遊產業亮點,許多國內外旅遊者點名要坐三輪車、逛胡同、看四合院。 在浙江橫店,仿古影視城成了影視大片的製造基地,並且帶動了龐大的產業鏈條。 最讓他們感觸的是,在近鄰成都,“錦裡文化街”更是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文化消費的中心,號稱外地人到成都“非去不可”之地。 2007年的初夏,如何保護利用戴笠公館,正式提上了日程安排。 當年,市文資公司向市政府遞交了一份《關於保護開發歷史建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報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從此拉開了老建築保護向文化產業重組方向發展的序章。 第二年,市委市政府投入800餘萬元,對戴笠公館這處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建築,進行全方位改造。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