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中國需要對中美關係作哲學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09-04 09:38:05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9月4日訊/“中國如何能夠實現自己所希望的國際和平?在哲學層面,就中美關係來說,問題的核心在於中國是否能夠避免國際關係文獻中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的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需要對中美關係作哲學思考”如是說。作者認為,中美兩國如果在亞太地區迎面相撞,激烈的競爭必然導致衝突。這既和一個國家的“良好願望”無關,也和一個國家的“邪惡用心”無關,而是和這裡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有關。詳論如下:

  自從美國宣布“重回亞洲”以來,亞太地區局勢在發生變化,而且變化的廣度和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這裡有美國的努力,也有一些亞洲國家的努力。美國本來是個世界警察,在世界範圍內“維持秩序”。不過,最近幾年美國在大力縮減其它地區“維持秩序”的力量的同時,把注意力放在了“維持亞洲秩序”上。同時,亞洲一些國家也感覺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要求美國回來,希望美國能夠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區域國際秩序。無論是美國的“重返亞洲”還是亞洲一些國家的擔憂,中心角色就是中國。結果,往日那些被其他議題諸如經貿合作所掩蓋下的所有矛盾,都紛紛浮上台面。

  亞太局勢的急劇變化,可能是中國根本就沒有預期到的。中國一直相信其能夠和平崛起,相信既然自己的崛起會給周邊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帶來莫大的好處,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就會接受中國。不過,今天的局面和中國的預期顯然相差很遠。因為不如預期,中國內部的很多方面也似乎已經亂了方寸。儘管外交系統還是一如既往,其它包括軍方在內的很多部門和社會都動起來了,至少在情緒上如此。在民間,民族主義更趨向於再次成為國際事務主題,好像要和美國迎頭相撞。

  中國改革以來的外交政策,可以說一直是以美國為軸心的。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外交必然圍繞著其它大國,大國外交成為重中之重不難理解。這一點實際上在毛澤東時代已經開始,當時中國和美國結成“聯盟”來應付蘇聯的擴張主義。毛澤東之後,這種政策更趨明顯。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和“永不當頭”等政策話語是針對美國的。鄧小平之後,針對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中國發展出了“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等政策話語。最近還專門就中美關係,中國提出了要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對美政策意向。

  人們並不懷疑中國對和平的渴求,中國的種種話語表達的是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理想。不過,理想主義不僅往往和現實有巨大的鴻溝,而且也可能導致理想的反面。要實現亞太和平,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必須對對方放棄理想,而轉向現實主義。換句話說,只有著眼於現實的理想才不會成為空想,才不至於走向自己的反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