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戰後六十年來日本人怎看待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10-05 09:50:12  


 
  但日本對中國依然心存顧慮,希望通過經濟援助把中國拉過來作為西方聯盟一員

  畢竟中日兩國分屬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對壘陣營,冷戰後期意識形態之間依然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對中國依然心存顧慮。從80年代初開始,日本政府一方面實施對華經濟援助(ODA),希望以此換取自身安全環境。日本政界人士當時認為:中國在經濟上不穩定容易導致政治動蕩,引起路線變化,也可能“倒向蘇聯”;中國的實力如強一些,中蘇關係便可“穩定”在“不戰不和" ,‘長期對立”的狀態,這樣日本就可借中國鉗制蘇聯,抵禦蘇聯的威脅。大平首相談到實施ODA的因由時也透露了這一點:“如果中日處於敵對關係,日本的安全保障將成為極其困難的事。從這個角度看,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以及經濟合作,對於確保日本的安全來說,其價值不下於幾千萬億日元。”(《日本對於ODA與中日關係》,王富永,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希望將“自由”、“民主”理念逐步滲透中國,鞏固西方陣營力量的制勝“籌碼”。1981年5月,鈴木善幸首相在美國明確表示:“我們希望見到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希望見到中國繼續採取溫和與合作的態度,保持中國作為西方聯盟的一員”,並“通過經濟方面的援助把中國拉過來,使之向西方開放的國家”。日本有一部分戰略家認為:日本支持中國實行革新開放,有利於於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促使走上西方的‘民主自由’道路。這樣,可以使中國“從力圖打破現狀的勢力,轉變為維現狀的的勢力。”(《試論“他者”認識與日本中國認識形成的內在機理》,田慶立,《日本學刊》 ,2011年06期)

  從1989年開始日本民眾對中國好感度日漸下降,“中國威脅論”再度流行 

  從90年代開始中日關係趨冷,1989年中國政治爆發“風波”後,日本國民對中國的好感度一度降溫;到90年代中期,中國核試驗、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等,中日之間政治摩擦增多,同時新聞媒體對華報道基調有所轉變,日本人的中國觀中負面因素增加,日本人對中國的親近感不斷下降。

  近代以來,中國在日本一直是“貧困”與“落後”的象徵,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日本經濟陷於停滯,潛存於日本人心中的兩國“先進——落後”的圖式遭遇到挑戰。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隨著日本經濟困難的加深,日本的民粹沙文主義和對外仇視情緒與日俱增,而這種仇恨的主要目標便指向中國和中國人。”

  與此同時,中國“威脅論”在日本輿論界再度流行。《讀賣新聞》論說委員荒井利明談到日本國內“威脅論”泛濫的心理根源時說:“至少對一部分日本人而言,在心理上難以接受中國的經濟大國化。日本很早就開始現代化和蔑視中國。當面對中國淩駕於日本之上時,感到了中國的威脅。這裡體現了日本人心理的扭曲,很難站在對等的立場上審視事物。不正常的心理即潛存於對的厭惡感和威脅論之中。”《東京新聞》的社論也指出:“經濟的發展,日本人的心情是很複雜的。”“日本人對經濟的自信產生動搖,認為中國通過經濟發展,不僅能使中國成為政治大國,而其將會成為經濟大國。看作‘威脅’使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發生變化,導致日中之間的對立更加嚴重。”(《試論“他者”認識與日本中國認識形成的內在機理》,田慶立,《日本學刊》 ,2011年06期)

  而日本民眾也受到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一位日本民眾說:“日本對中國有一種擔心,害怕中國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會導致軍力增加。中國是有責任的大國還是霸權國家,現在還看不出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