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八大後經濟改革怎麼走

http://www.CRNTT.com   2012-12-04 08:47:50  


 
  三、經濟結構調整是確保中國經濟活力不衰的長效機制

  文章認為,從供給面上看,今天中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環境中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一些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首先,推動30年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而“民工荒”現象和老齡化趨勢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很大的改變,它更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目前就已經具備了歐美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其次,作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國中國,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今後依然堅持對外出口的增長方式,來謀求像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所獲得的“全球化紅利”,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第三,回顧中國經濟這30多年來走過的發展歷程,會注意到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如,1978年開始的農村聯產承包制的市場經濟改革,1992年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南巡講話,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都培育和激發出中國經濟的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最後,由於像“金磚五國”這樣的巨大新興市場的崛起,打破了一直由歐美發達國家所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源需求格局,從而導致了資源稀缺問題變得更為突出,環境惡化現象變得更為明顯。於是,中國再想像過去那樣不計較“資源紅利”的約束謀求自己的發展模式,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把“生態文明”放進了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里。

  從需求面上看,消費不足的現象有著很多內在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沒有錢消費”的問題。今天我們非常希望通過中西部城市化的推進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目前還是感到樓宇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增長貢獻很大,並沒有形成其他國家所看到的產業集中,消費網點集中的現象。因此,真正意義上能夠帶來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次,是“有錢不敢消費”的問題。今天沿海城市在享受鄧小平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紅利的同時,卻出現了沒有把自己先富起來的財富作為推動中國內需的動力,反而是因為城市生活所帶來的“後顧之憂”增加而過度的儲蓄,甚至儲蓄的方式集中在樓市和欠成熟的金融市場,造成了虛擬經濟過度繁榮的根源之一。第三,是“有錢不在國內消費”的問題。今天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還處於少數群體的中高收入階層今天他們的生活方式卻給我們帶來不小的“麻煩”,因為他們在中國選擇投資而不是消費,而在海外他們卻是慷慨的消費。

   所以,面對上述挑戰,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探索農村土地改革的機制設計。讓農村財富能夠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越積越多,為當地讓農民盡快致富的城市化建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二是加快公平有序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的改革,處理好由此產生的工作動力與工作壓力之間的平衡關係。通過激活市場和緩解後顧之憂的制度改革,來提高大眾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以此帶動中國內需推動經濟發展的水平。三是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和消費市場的投資者利益保護,打破壟斷和扼制投機,讓更多的產業資本回到能夠面向國內消費群體而創造財富和提供高水平服務價值的實體經濟舞台上。同時,要通過法制社會的建立來大力扭轉“真假難分、價格扭曲和消費安全感很低”的社會環境,切實保護好具有消費能力群體的消費願望和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受。真正形成讓先富起來的人通過消費這個市場渠道來帶動中低收入的財富增長,讓他們也盡快進入到改善自己生活質量的消費時代。我們的企業也從內需的增長中分享到企業利潤增長的實業致富的快感,避免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本土企業利潤增長、就業水平提高相脫節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