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誰摧毀了中國股市

http://www.CRNTT.com   2012-12-07 09:41:24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三方面。一是時機不好,今年是換屆年;二是監管者不懂得權衡變通,死抗著市場原教旨的思維不放;三是制度失誤,尤其是創業板和股指期貨兩個制度的推出。

  先說第一個。許多散戶天真地以為,今年十八大召開,政府為了給十八大獻禮,會有一個維穩行情,至少是不讓股市跌得太難看。這是那些套得很深的散戶想當然的想法。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官員們都在忙著十八大,忙著自己的仕途,哪個政府部門、哪位政府官員還會關注股市?!反正在股市上的,都是有幾個閑錢的,窮人不炒股——姑且認為說得對,再怎麼跌也不影響他們的基本生計。這裡要克服一個認識誤區,以為證監會是股市的監管部門,股市的發展就涉及到它一家。實際不是,證監會雖是管理部門,但由於它權力小,對股市能夠發揮的影響其實有限。為什麼很多約束股市既得利益者、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措施出不了台?不是證監會不願推,是其他政府部門包括官商企業反對。在這一點上,證監會也是有心無力。而這些政府部門和官員對股市持上述看法,也很正常,股市是個雷區,又不能給他們帶來仕途的高升,為什麼要管股市?

  監管者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它的問題就是不懂權衡,不知道在非常時期應採取非常之舉措,比如,應公開宣布暫停新股發行。證監會雖然在這段時期也這樣做,但由於怕被扣上救市的帽子,就只做不說。然而,只做不說與既做又說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當前這個信心非常低迷的時期,公開宣布暫停新股發行,實際是在回應廣大股民的要求,對市場信心的刺激不言而喻。中國股市不缺資金,缺的是信心的極度喪失。監管者之所以諱言救市,跟其信奉的市場原教旨思維有關,總以為弱市更該推進市場化,如果一救市,似乎市場化的成果就前功盡棄。這是把救市與市場化對立起來的表現。市場化應該是就方向、整體和長遠而言,它並不表示在某個特殊階段,為了穩定市場,採取一些非市場化的甚至管制手段,這並不違背市場化的大方向。當然,監管部門不救市,很大程度上也與它沒有單獨救市的力量有關。

  我的理解,如果講監管部門有責的話,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股市下跌的第三個因素是制度缺陷。但我說的制度因素不是指老鼠倉之類的內幕交易、發行制度的“三高”等問題。誠然,這些問題非常嚴重,在弱市時,對股市的影響也很大,但這些問題從股市一生下來就存在,不只是今天才有。客觀地說,由於之前“郭樹清新政”的很多措施都指向這些方面,在程度上比過去還是有所減輕。我講的制度缺陷主要指股指期貨尤其是創業板制度。對於股指期貨,我不了解,但是,理論而言,有了這個東西,人們炒股就不需要上漲才能賺錢,下跌也可以,換言之,股指期貨的建立給市場——主要是各類基金——一個通過做空而賺錢的機會。所以,基金們不需像過去一樣賣力地推動股市上漲。實際來看,儘管沒有確切的數據來證明股指期貨和股市下跌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可有個現象給了人們有趣的想像:中國股市這輪的下跌,恰恰是在股指期貨推出後。因此,股指期貨即使不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也是一個助推因素。

  相較股指期貨,創業板的推出更是一個失敗的制度創新。創業板出台的初衷是要學美國的納斯達克,為那些處於成長期的創新型企業提供一個融資和做大的平台。可所謂“北橘南枳”,這樣一項制度引入中國就發生了變異。短短三年時間,中國的創業板就有300多家公司上市,不管什麼企業,都打著高科技公司的旗號,還有幾百家公司等著IPO。規模擴張自然會導致魚龍混雜,上市條件的放鬆(本來它就比主板市場上市的條件要低),從媒體披露的部分信息和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來推斷,很多企業都是通過造假上市的。這從它們上市後業績馬上變臉有可反映出來。所以,中國的創業板除了滿足一個融資需求外,並未起到價格發現的功能,它的最大“功績”就是製造了700多位億萬富豪,但代價是把廣大股民給坑了。

  由此來看,政府不真正重視股市,相關的制度缺陷不去修補,指望市場的自我力量,中國股市是難有起色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