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VIP富人包廂的門檻

http://www.CRNTT.com   2013-02-24 09:46:08  


 
  讓市場倒逼生產

  “本來生活網”負責人之一楊學濤說,他們調研過大大小小幾十個有機農場,結論是生產成本太高,但鑒於這個領域的市場需求,最後決定做流通。

  但有機農產品的流通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因為它沒有化學添加劑,其變質的速度一般快於非有機食品,因此對運輸的效率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是這個原因,有機產品不提倡遠距離運輸,而是鼓勵在當地生產,在當地消費,以便於產品質量控制。

  “本來生活網”處於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間環節,又處在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信任度極低的市場中,因而他們要把質量控制提高到一個非常嚴密的標准。以楊學濤的描述,至少要分三個環節:第一是供應商評估,查看生產管理記錄,找負責人訪談,檢查空氣、土壤、水源,化肥農藥殘留的指標;第二是員工品嘗,主要是口感、甜度、外觀,未來可能會安排專人到生產基地常駐;第三,每批次到貨都是100%抽檢,不合格直接退貨。

  即使如此,楊學濤也承認,“本來生活網”經營的產品並非全部經過國家標准認證的有機農產品。事實上,在食品行業標准種,分為普通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四個級別。有機食品處於最頂端,認證最為繁瑣和困難。而在一個誠信匱乏的社會中,認證程序的含金量也相對有限。也因此,大量已經達到或接近有機食品標准的農產品,為避免複雜程序和節省成本,在客源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幹脆不走有機認證的流程。

  杭州園田居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王烈稱,他在移動通訊行業做了十幾年後,決定投資興辦生態農業。但入行後很長時間,卻一直沒找到方向。2012年10月,他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取得聯系,可以經營銷售其科研大棚中生產的蔬菜。另外,王烈在距離杭州市區約40公裡處,找到一塊生態系統未被破壞的山窪,將其租下,雇了一對老農夫婦,養了上千只雞、鴨等禽類。

  於是,園田居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流通環節,其商業模式,大致是從省農科院的大棚中采摘各類蔬菜,加上自產的雞鴨,以家庭為單位配送上門。根據家庭的規模,每次配送量不等。比如一個五口之家,園田居為其每月配送8次,每次6斤蔬菜,一塊肉,另外每月雞、鴨各一只,60只雞蛋。如此一份,每月收費780元。這一價格,其實比現在相同規格的,菜場提供的非有機食品價格要低。

  園田居能把價格打得這麼低,最大的原因在於農科院的農業設施、場地、人工、科研等諸多成本不由其負擔。而對於農科院而言,在隔離環境中研究、育苗而生產的蔬菜,如不賣給園田居,也是一舉兩得。

  王烈承認,維護和農科院之間的關系,是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而園田居之所至今還能保持資本的青睞,也有其獨到之處。王烈表示,投資人關心的一般是三個問題,即能否盈利,商業模式能否複制,能否有長期穩定的客戶流,以及他們的流失率。在最後一方面,原田居做得相對成功。經過半年的努力,原田居的客戶數已保證在700戶以上,而且持穩定增長,主要分布在三個社區。

  按照王烈的理想化計算,2013年的目標,是進入30個社區,將客戶規模擴大到3000戶。有如此基數的客戶群,無疑會對投資者具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吸引力。以王烈在各個社區走訪的經驗:“在杭州,別管是什麼樣的小區,車都停得滿滿的。難道杭州人會吃不起品質高一些的菜嗎?”

  但是,如果真能實現2013年客戶數達到3000,那麼,目前省農科院的生產能力就供不應求了。王烈說,這樣一來,市場就會促使農科院或類似的機構,去擴大生產能力。

  這種市場倒逼需求的邏輯,也為投身有機農業五年的香港商人汪廣標贊同。他是上海香海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專為上海的Ole、城市超市等精品商店供應有機農產品,包括蔬菜、香料、肉類等。他回憶說,剛開始做的時候,“就像做好事一樣到處送”,慢慢地就建立了渠道,並了解市場需求。在充分掌握客戶需求信息之後,他開始擴大生產規模。

  目前,他已和台灣的一家企業合作,將會在上海鬆江建立以百畝為計算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而且會從台灣進口農產品。以他的測算,按照目前的價格,未來12個月營業額將會做到1.5億元人民幣。而投入也是驚人的,從選址開始,一些台灣農學專家就是坐老板的私人飛機來,之後他們也將持續參與生產的進展。和台灣企業合作一年多來,算上農場的基礎設施投入,已經“燒”掉了一千萬美元。而汪廣標估計,要達到他的理想規模,還需要再有兩到三倍的投入,到2014年開始盈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